暑假裡的一天傍晚,我在慕拉士大馬路某棟工業大廈參加完一個工作坊,出來時見到天空中霞光絢燦,心情也瞬間變得輕快起來,決定步行回家。
我一路走著,經過了龍園,又經過了三角花園,來到巴波沙大馬路旁邊的大明閣。我驚訝地發現,樓下休憩區的範圍被一圈的隔板全部圍封著,透過隔板的空隙,我看到裡面正在緊密地施工,原有的健身玩樂器材已全部被拆卸零散地堆在一角,正等待著處理。我腦中浮現出一張照片,若有所動,眼光竭力地在這堆器材中搜索,終於看到了那個紅黃相間的鞦韆椅。我又望向原先擺放鞦韆椅的位置,只見那處的地面已被掘開,堆著一堆泥土。好在邊上的大樹還在,樹葉綠得發油。這給了我一絲安慰。
我快速地小跑回家,在抽屜中找出腦中剛才浮現的那張照片。照片中只有三歲多的我坐在鞦韆椅上,張大著嘴盡情地笑著,媽媽扶著鞦韆椅的吊桿,滿臉笑意地看著我。一瞬間,童年時在這個休憩區玩樂的記憶奔湧撲來,搖木馬、蹺蹺板,溜滑梯。我繼續翻動手中的相簿,除了大明閣樓下的這處休憩區,其實附近的好幾個休憩區我都經常光顧,台山平民新邨樓下、台山街市邊,甚至是鴨涌河公園。五歲時我搬到了筷子基區,玩樂的地盤開始轉移到宏開、宏建、北灣以至海擎天樓下。這麼一算下來,好像這一片的休憩區還真不少。澳門這麼小,北區更是人口密集,還能建造那麼多的休憩區給居民玩樂,雖然都不大,但也實在不容易呢。
自從上了中學,學業逐漸繁重起來,人也長大了些,就很少再去休憩區玩了。十幾年來,這些休憩區好像除了小修小補也沒有特別大的變化。如果不是看到大明閣休憩區推倒重建,或許我也不會有那麼大的感觸。我拿起手機搜索「大明閣休憩區重建」,網上展示的效果圖充滿了現代新潮感,兒童玩樂區的設計更是創意十足,樹屋造型配合高架探索走道,必定樂趣無窮吧。綱上新聞還顯示,接下來還有八個休憩區都將陸續進行重整,每一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些休憩區都曾留下我的足跡,更留下過我的歡笑。那些快樂的記憶保存在我的內心深處,永遠無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