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字語)拓   獨醉書生

拓展業務,開拓市場,開疆拓土。於這些常用語句裏面,此「拓」字,粵語大家都曉得是讀託。有開闢,擴充:如拓荒,開拓,拓展等。《揚雄‧甘泉賦》拓迹開統。《註》拓,廣也。

又手承物也。大曆四年,崇徽公主道汾州,以手掌拓石壁,遂有手痕。今靈石有公主手痕碑。

《增韻》斥開也。一曰手推物。《列子‧說符》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亦引申拓落,(失勢的樣子)。《揚雄.解嘲》何爲官之拓落也。《註》拓落,不耦也。潦倒失意,亦作「落拓」。字也是個複姓。後魏始爲拓跋氏。北方謂土爲拓,謂石曰跋。孝文改爲元氏。於上說的,字便是讀託。

另於釋義拾取時,據《唐韻、集韻》之石切,音隻。《粵音韻彙》音蹠。《說文》拾也。

 又《後漢·張衡思玄賦》拓(隻)若華而躊躇。《註》拓猶折也。《楚辭》曰:折若木以拂日。

某次於一個書法展,有講者論及魏碑拓本,指的是以碑刻文字為摹本,透過拓印方式製成之,稱為「拓本」,唯該講者於此,竟將拓字依本讀(託),明顯乃先入為主,見字讀字之謬。實則於此它既不讀託,也不讀隻。現今很多人於這些辭彙【拓印、拓本、拓片】上之「拓」字,都誤讀作託!查實按《集韻、韻會》託合切,音塔。《粵音韻彙》音榻。冒也,摹也。通假「搨」。今用紙墨磨摸古碑帖曰拓(塔)。有宋拓(塔)舊拓(塔)。《唐書·百官志》弘文館,校書郞二人,有拓(塔)書手筆匠三人。

要用紙墨摹印碑刻、銅器、甲骨上的文字圖像。方法是先在物體上蒙上一層薄紙(通常是棉紙或宣紙),再用髮束等物,予以拍打,依陰陽紋顯現凹凸紋路,然後上墨,以顯出所欲摹印的文字或圖像。如:「拓印」、「拓本」、「拓片」,於此字便讀塔,通假榻字。

是否如此,可據前人於此義,韻文所協韻腳,便可證之。元 歐陽玄《南詞》漁家傲詞節錄:血色金羅輕救拓(塔),宮中畫扇傳油法,雪腕綵絲紅玉甲。添香鴨。涼糕時候秋生榻。可以看到詞腳所協的「法、甲、鴨、榻」連同此要讀(塔)的這個「拓」字,便是同協合洽韻,可證字該此讀。故於此義,字是不會讀托,更不是讀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