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行雲)中國如何收復臺灣  馬不前

臺灣,人盡皆知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清末「甲午」一戰,中國戰敗,清政簽訂《馬關條約》,除了賠款,還要把臺灣割讓給日之本。這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上至痛,我們忍氣吞聲,直至「開羅會議」舉行後,同盟國同意,擊敗日本後,臺灣必需交還給中國。於是,中國收復臺灣,「茨坦聲明」,履行開羅會議條件,至此,臺灣重回祖國懷抱,即將成為事實。

「太平洋戰爭」末期,日軍勢窮力竭,屢敗屢戰,盟軍當時所採取的躍島戰術,面臨兩選擇,一是進攻琉球群島(沖繩),另一是進攻臺灣,最後決定,不選擇攻臺灣,而是攻沖繩,日軍大本營也猜不透盟方劍指何方,只好在兩地都派出重兵,故而臺灣駐軍十七多萬,準備服從命令,初聞日方投降時,重慶政府即在陪都國府路成立「臺灣省政府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為臺灣行政長官及警備司令,陳儀即在該署忙碌地從事籌備工作。

日方駐臺首長為第十方面軍司令安藤利吉,他同時也是日本派駐臺灣總督,當他聆聽日本天皇向盟軍作無條件投降的聖旨時,即已向屬下官兵宣布天皇聖旨,不得有違,可是,當時的少壯軍人,氣燄薰天,主張寧為玉碎,不作瓦全,臺灣兵精糧足,足以固守;中國如果派兵來接收寶島,軍隊繳械,守軍誓死一戰云云。安藤吉利將此憂慮向重慶政府表達,而中方寧可信其有,不敢掉以輕心,命令張發奎的第四戰區司令派往越南接受該地日軍投降的軍隊,軍方下令往收復臺灣,如果日軍敢於負隅頑抗,決當將其消滅,當時,率領中國軍隊在越南受降的最高官階者為林偉儔將軍,林是廣東臺山人,日軍在廣東無惡不作,他已恨之入骨,他奉到命令,即借用美軍戰船,趕赴臺灣,他向屬下官兵吩咐,盡攜精良裝備,束裝登程,如遇負隅頑抗不從命日軍,一律格殺勿論,戰士們早已磨拳擦拳:「丟那媽,日本鬼子死到臨頭,尚敢如此牙擦,殺他個片甲不留先收工。」

中方正在磨拳擦掌,日方也有他們的憂慮,盟軍攻克硫磺島後,下一著劍指何方?世人都在猜測:目標有二,其一為臺灣,奪取臺灣,日本本土的食糧倉庫已失,飯都吃不上,仗還如何打下去?不降何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