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地知名西北菜連鎖品牌「西貝莜面村」深陷預製菜輿論漩渦。這場風波由企業家羅永浩在社交平台的質疑引發──他公開發問稱西貝門店「幾乎全部使用預製菜」,並懸賞十萬元徵集實質證據,瞬間點燃網友熱議,讓預製菜這一早已在國內蔚然成風的餐飲模式,再度推到刀口浪尖。
事實上,公眾的爭議焦點並非預製菜本身,而是其背後藏着的食品安全隱憂:菜品究竟提前多久製作?是否添加了過量防腐劑?保質期是否遠超合理範圍?這些疑問在西貝事件中被進一步放大──有爆料指出,這家擁有三百七十餘家直營門店、年接待顧客超三千七百萬人次的連鎖品牌,連針對兒童的餐食都使用預製菜,且食用期限標注較長,引發「化學添加劑超標」的擔憂。要知道,西貝的兒童客群每年貢獻超六百四十萬人次消費,這類質疑對品牌信任度的衝擊尤為劇烈。
面對輿論壓力,西貝的回應一度引發更大爭議。創始人賈國龍起初堅稱「西貝一道預製菜都沒有」,甚至與羅永浩展開多輪隔空爭論,稱其為「網路黑子」,還召開全員大會表態「寧可生意不做也要幹到底」。直至輿論持續發酵導致營收斷崖式下滑──單日營業額最多暴跌三百萬元,西貝才於九月十五日公開致歉,承認「生產工藝與顧客期望存在差距」,承諾將中央廚房前置加工調整為門店現場製作,但道歉物件僅為消費者,未提及羅永浩。
這場風波暴露出的,正是消費者對預製菜行業標準的認知空白。對此,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門二零二四年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品質發展的通知》早已給出明確答案:預製菜被定義為「不添加防腐劑」的預包裝菜肴,需通過冷凍、冷藏等工藝保障安全,無需依賴化學添加劑。監管要求企業嚴把原料關,落實「日管控、週排查、月調度」機制,同時統籌制定覆蓋生產、冷鏈等全環節的國家標準,杜絕「超期存放」「添加劑濫用」等問題。也就是說,那些「冰箱存放一年半載」的預製菜,本就不符合行業監管底線。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沒有遵守又是另一回事,所謂的通知,沒有具體罰則,沒有監管,自然亦沒有人在意,全然是一頭紙老虎,在良心都比金錢輕賤的時代,真的不是任何商家都跟你講商業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