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害怕,我是自殺……我真騎不動了,本來想找人少、樹不錯,風景又好的地方,真走不動了。」一紙遺書之上,歪歪斜斜的字裏行間,透出的是隱匿於絕望之中的善良,令人忍不住濕了眼眶。
這起熱搜事件,發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正值二十五歲花季的少女黃某,選擇深夜騎共享單車至公園綠道自縊。離開前,她還不忘寫下字條提醒路人「別害怕」,骨子裏的善良躍然紙上。遺書中,「騎不動了」幾個字令坊間傳言少女是外賣騎手,然而後續發布的警情通報中,「生前係自由職業」幾個字更刺痛了網友的心,不少人猜測導致少女「生前存在厭世傾向」的罪魁禍首,或許正是難以承受的就業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生活困境。
子非魚。作為旁觀者,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共情,更沒資格去評判他人選擇的錯與對,畢竟「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或許,一張張如花笑顏的背後,隱匿着不為人知的身體疾病、生活壓力、家庭矛盾、情感糾葛、職場不如意等等,一樁樁、一件件都猶如飄落心底的雪花,積累到無力承受時勢必「量變引起質變」。雪崩那一刻,無需追究是哪一片雪花的責任,因為沒有一片是無辜的。
斯人已逝,再去探究箇中緣由已失去意義,反倒是自覺「騎不動」者日漸增加,值得被社會重視──社交平台上,太多中年失業者的自述視頻,無形之中引發群體焦慮;面對有加劇趨勢的就業壓力,部分年輕人選擇掏空積蓄,花幾萬元在「鶴崗」等地買一套老破小「躺平」;在互聯網消費觀衝擊下,實體經濟面臨巨大挑戰,中小經營者生存環境日益艱難……身邊,亦不時聽到朋友半認真地抱怨,被生活與工作雙重重壓到喘不過氣,已開啟「擺爛」模式。而就在前不久,澳門衛生局公布的自殺死亡監測結果顯示,二零二五年第一季錄得十八宗自殺死亡個案,年齡介乎二十九至七十二歲,雖環比有所減少,但冰冷的數字背後卻是十八個家庭的破碎,不覺扼腕嘆息。
常言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有誰的一生,能不經歷風浪,但不同人面對困境的心態與處理方式卻大相徑庭──久居溫室中的花朵,在舒適環境中養尊處優,一旦遭遇風吹雨打,瞬間感覺天塌了;路邊野蠻生長的植物,早已習慣大自然的澆灌,即便風驟雨急,亦能假想為如沐春風。如此強烈對比,側面印證出挫折教育之重要性,尤其在全球大環境不佳的當下,挫折教育更不可缺位。所謂挫折教育,並非自討苦吃,而是以生活中各種挫折為例,教人以樂觀心態去積極解決問題,消融片片「積雪」。
終有一天,歷經風雨洗禮的我們將覓得一味治癒良藥,讓內心能坦然接受所有失敗,能承認自己的平庸,亦能笑着講出那些淚流滿面的瞬間,真正與生活和解,與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