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間,中國醫院開展的醫學研究影響幾何?在二O二五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知名國際期刊《英國醫學雜誌》發佈《二O二五中國醫院研究影響力報告》,揭示了中國醫學研究對全球醫學臨床診療和公共衛生決策發揮的可量化影響,為人類健康注入東方智慧。
報告指出:在二OO五年至二O二四年間,被引用文章數量最多的十家中國醫院發表的文章中,總計有超一萬二千篇被全球衛生政策和臨床指南文件引用,在全球超過七十五個國家的衛生政策與臨床指南中被引用總次數近三萬五千次。
一、被引近三萬五千次,中國研究助力現代醫學向縱深拓展
「報告重點關注了被引用文章數量最多的十家中國醫院,包括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英國醫學雜誌》集團中國區負責人孔雨煙介紹。
報告指出,中國醫學研究在塑造國際醫療標準、提升醫療服務供給以及改善全球患者治療效果方面,正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在這一數據的背後,折射的是中國醫學界努力提升研究的可見度,特別是在廣泛可及的臨床指南和政策中提升影響力,使學術發現更好轉化為可操作的醫療實踐,支持治療標準化、改善患者預後。
重症監護拯救患者於死亡線上,而膿毒症是最大的風險挑戰之一。北京協和醫院內科ICU科室創始人杜斌團隊克服中等收入國家膿毒症流行病學數據匱乏等重重困難,建立多中心隊列,從不同維度研究疾病負擔,豐富了流行病學資料。二O二一年,他作為首個中國學者受邀參加制定了國際膿毒症臨床指南。
始終將論文寫在臨床一線。二O二O年,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崔國慶團隊首創的抱抬抗阻試驗和外展外旋抗阻試驗,作為「高質量研究」寫入美國骨科醫師協會指南,並被積極推廣和普及。
二、高質量「中國方案」,有望提升更廣大患者的治療效果
報告指出,中國醫院正逐步產出越來越多的高質量研究,為推動全球醫療進步做出重要貢獻,尤其在腫瘤學、心臟病學和傳染病學等領域。
以骨髓移植為例,供者來源匱乏曾是世界性難題。二O二四年二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因創立「北京方案」——非體外去T細胞單倍型相合移植技術,榮獲國際血液與骨髓移植研究中心頒發的傑出服務獎,為全球血液癌症患者帶來希望。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從研究中醫古籍開始,篩選出中藥青蒿的抗瘧有效乙醚中性提取物,用「中國小草」與「中國方案」,挽救了全球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
向世界展現中醫藥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作為服貿會健康衛生服務專題板塊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同仁堂第三屆中醫大會在此間舉行,來自中醫學界的一千三百餘名專家代表共議傳統中醫藥與現代技術融合;清華大學長聘教授李梢團隊自主研發的「基於網絡靶標的中西醫藥智能和定量分析技術與系統」,努力將中藥的作用機理「說清楚、講明白」……經典為根,臨床為刃,科技為動力,中國傳統醫學產、學、研、用正在攜手,將東方健康智慧傳得更遠。
健康路上,努力讓每一個群體都不掉隊。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帶領團隊開展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創新藥齊瑞索韋Ⅲ期臨床試驗,使該藥於二O二五年入選WHO兒童藥物優先清單,顯示了中國學者在兒童新藥研發中的擔當與實力。
國家衛生健康委公佈最新數據顯示,中國在研新藥數量佔全球數量的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第二位。
三、聚焦「未來醫療」,探索醫工融合、數智升級
AI兒科醫生、5G遠程手術機器人、智能眼底照相機、腦機接口……走進位於北京首鋼園區二號館的二O二五年服貿會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來自醫工融合的中國數智醫療產品,讓人更加熱切期盼「未來醫院」。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趙國光帶領團隊於二O二三年十月完成全球首例硬膜外腦機接口治療頸髓損傷的臨床探索。五十四歲的楊先生因車禍已四肢癱瘓十四年。接受手術後三個月,他通過腦機接口輔助外骨骼成功完成「意念喝水」和「抓握」動作。這項科研成果有望在明年取得腦機接口Ⅲ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腦機接口、納米藥物遞送、人工智能自適應調整……一批又一批的創新成果,顯示中國醫學研究正向體系更完備、技術更先進、特色更突出的前沿探索邁進。
「人人享有健康,是全人類的共同願景,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說,中國政府一以貫之地大力推動醫學科技研發,集中力量攻克人類健康面臨的共同難題。希望世界各國進一步拓展交流合作的網絡,推動醫學科技成果在更廣範圍轉化和共享,讓全球患者廣泛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