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九月十二日電】(作者張雪盈 李盈)暑期雖過,位於長沙橘子洲景區的《恰同學少年》沉浸式青春劇場依然熱度不減。從湖北襄陽趕來的「九五後」遊客王子悅特意換上一身民國風旗袍,期待在這個以革命青年求學經歷為背景的劇場中獲得深度體驗。
一踏入「校門」,做舊地磚立即吸引了王子悅的視線,「學生」演員隨即遞上校徽,催促她盡快做好「上課」準備。「我多次在社交平台刷到演出片段,沒想到現場細節如此到位。」王子悅感慨,強烈的沉浸感讓她從觀眾變成了「劇中人」。
不止在長沙,沉浸式演出風潮正席捲中國多地:全球演出面積最大的沉浸式劇場亮相上海、福建三坊七巷《唐朝詭事錄.西行》國潮沉浸式劇場引遊客如潮、甘肅敦煌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持續火爆......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採集平台數據監測和調研測算,二零二四年全國劇場類演出票房達一百一十九點二九億元(人民幣,下同),觀眾超五千四百萬人次。小型戲劇、戲曲、音樂劇、音樂會、魔術等多種藝術類型的演出入駐城市新空間,成為線下文化消費的「黑馬」。
中新社記者走訪長沙多家小劇場發現,「互動性」是這類劇場的核心魅力之一。演員會細緻觀察觀眾反應,適時選擇互動對象,並根據現場情況加入即興表演,力求每場演出獨一無二;不少觀眾還會主動登台,參與問答甚至「對戲」。
上海觀眾蔣雲睿是一名資深「劇場迷」。對他而言,沉浸式劇場是體驗「第二人生」的窗口。他曾在上海觀看了近三十場《不眠之夜》,直至補全劇情「拼圖」。
來長沙出差的北京「打工人」馬秋晨,則抽空觀看了一場脫口秀表演。「題材很接地氣,讓外地觀眾也能輕鬆共鳴。」她認為,這種演出形式賦予了觀眾更多主動權,通過和演員「聊天」「過戲癮」,可有效釋放現實壓力。
備受年輕人追捧的沉浸式劇場,也帶動了周邊文旅消費。數據顯示,二零二五年暑期,河北廊坊「只有紅樓夢.戲劇幻城」客流量同比激增百分之六十,京津冀遊客佔比超六成,遊客平均停留時間延長至一點五天,帶動周邊酒店入住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二零二四年,上海演藝新空間接待觀眾三百二十三點六七萬人次,外地遊客佔比近四成,帶動周邊住宿等消費增長超五億元。
「年輕觀眾更青睞參與感強、社交屬性突出、易於分享傳播的文娛形式。」長沙城發文旅集團岳麓山公司品牌宣傳負責人彭小芳表示,打破傳統觀演模式,是這些演出吸引年輕人的關鍵。未來,長沙計劃用三至五年時間打造一百個特色演藝新空間,為新興演藝形式提供更廣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