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發現約三百八十個恐龍物種 有效命名約三百種領跑全球

 【中新社北京九月十二日電】(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透露,截至二0二四年三月,中國已發現約三百八十個恐龍物種,其中有效命名估計三百種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值此首個全國科普月期間,作為「科學與中國──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重要組成部份,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的「院士專家走進定點幫扶縣專題活動」,九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在貴州和內蒙古同步舉辦。徐星院士十一日下午在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區第一實驗中學作《恐龍科學發現的故事》《尋找飛向藍天的恐龍》科普報告時透露了上述信息。

 徐星介紹說,中國恐龍化石發現研究迄今大致可分為萌芽時期(一九00至一九三0年)、楊鍾健時期(一九三0至一九五0年)、獨立發展時期(一九五0一九九0年)、開放時期(一九九0年至今)等階段,已發現恐龍化石地分佈廣泛,覆蓋新疆、甘肅、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浙江、江西、廣西、雲南、重慶、四川等省、自治區和直轄市。

 在科普報告和中學生互動過程中,徐星寄語青少年「科學是不停出錯的過程」「科學創新的源泉是好奇心」「(科學研究)意外發現一定是給有準備的人」「科學是基於證據的人類活動」「科學總是在爭論中前行」,他希望青少年學生不要怕犯錯誤,而是要善於發現錯誤、勇於糾正錯誤。

 徐星也提醒,中國已發現的恐龍物種雖位居世界第一,但中國恐龍化石年代主要為侏羅紀和白堊紀,而更早的、一般認為恐龍起源的三疊紀的化石還頗為稀缺,希望未來通過努力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

 他指出,中國恐龍化石研究成果,已進入世界各層級生物學、地質學教材,為人類知識體系建設做出了貢獻,「我們的自然科學工作者,未來需要做出更多貢獻」。

 徐星院士這場恐龍科普報告,只是此次「院士專家走進定點幫扶縣專題活動」的場景之一。該活動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院士引領未來教育」為主題,組織二十位院士、專家深入貴州和內蒙古兩地三縣,開展一系列科技服務與教育幫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