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東講西)消失的聲音 明俐
立法會選舉明天舉行,原本這是澳門民生的重要事件,立法會分間選和直選,選出的代表或多或少反映民情意向,代表市民訴求意願,本來自澳門回歸後,2001年開始,四年一選的立法會,截至2017年,投票總過半數,亦即超過50%,在2005及2009兩屆更有接近六成投票率,反映當時選民的積極性很強。
但在2021年開始,或者受到鄰埠政治風氣的影響,連串的DQ事件令到人心思變,亦大大打擊了選民投票意願,該屆的投票率跌至不足43%,選票中的空白票超過3100張,大約是上屆四倍;廢票有近2100張。
在7月中旬澳門選管會亦公布將參加直選的兩隊共十二人DQ,經過上屆首次發生DQ事件,本以為大家都理解以及清楚知道「紅線」的所在,而且多年以來,澳門是除香港以外、中共治理下的另一個特別行政區,同樣施行「一國兩制」政策,但與香港相比,反對派多年無能力影響政府施政。因此北京稱澳門是「一國兩制的榜樣」,甚至讚揚其為國家的「掌上明珠」,然而從過去一些在立法會上較激進的反對聲音,到後來餘下一些已然溫和的「質疑聲音」,相對也屬於「小罵大幫忙」,然而亦被施以DQ,變相令立法會內的制衡角色消失,有力的監察功能亦似退去不少,不難想像以後的立法及施政情況會是如何,澳門市民對政治本來呈現一種冷感,及至今年七月後看來亦噤若寒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