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澳車北上」,行走高速公路的次數越來越多,單就回鄉來說,已經可以至少選擇三條路線,從大學畢業前未有一條,到近十年之間翻了幾番。這發展速度是無法想像。
在節假日時候,車流有時雖密卻暢通無阻,儘管路網通行效率已處於世界前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黃茅海大橋等超級工程仍在持續推進。在未飽和的狀態下,總覺得是一種浪費,這種看似「超前」的建設舉措,卻又藏着對未來發展的深遠謀劃。
為何現有道路已能滿足需求,仍要堅持擴建?究其根本,是為經濟社會發展預留「彈性空間」。雖然未能完全看到,但預估得到,隨着新能源汽車普及率不斷攀升,物流無人機等新業態逐步興起,路網的承載能力始終會面臨新的挑戰。
新建橋樑將抗震等級提升,隧道預留5G基站的安裝位置,這些細節正是對未來交通場景的應對。當前的基建投入,正在為日後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等技術應用搭建基礎。可以算是一種未雨綢繆。
更加現實來說,從經濟層面考量,基建投資的帶動效應不可忽視。按照GDP公式:「GDP=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高速公路建設不僅是「投資」項的重要組成,更能通過拉動上下游產業,同事帶動「消費」與「淨出口」。一座特大橋的建設,帶動的鋼鐵、水泥、工程機械等,數不清行業發展,自然帶動無數的就業職位。
職位來自於工程,有大型的工程,就意味着有更多就業機遇,這些崗位不僅提供穩定的收入,還會令到人才積累,今時今日的澳門,多少工程都需要靠內地專才,這些專才,又來自這大量的基建經驗之中。
橋樑和高速公路横跨山河,一件件創新的奇蹟,意義不只在於奇跡的本身,更體現着未來的戰略布局。於是沒人使用,也要繼續建設,這種「適度超前」的建設理念,讓每一段新路都成為通向未來發展的階梯。
北上回來,車一踏入澳門境內,面對無盡的挖掘寶藏行徑,又面對小城的特色「慢補路」,突然覺得,GDP公式雖一致,行徑卻有分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