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九月二日電】(中新社記者 黃鈺欽)九月一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議。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之後,中國又一次向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
該倡議包括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注重行動導向等重要內容。在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的關鍵時刻,通過習近平曾提及的三個比喻,或可更好讀懂這一中國方案。
一是「大船」之喻。
「各國不是乘坐在一百九十多條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習近平曾在二0二四年與主要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會見等諸多場合,以「小船」和「大船」論述國際社會與一個國家之間的關係。
隨著全球治理赤字加劇,人類比以往更能感知何為「同舟共濟」。在習近平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中,「奉行主權平等」被置於首位。他強調,堅持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
海河之濱舉行的上合組織峰會是生動例證。發展階段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的成員國領導人圍坐在一起共商發展之策。在「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上,習近平指出,上海合作組織要發揮引領作用,當好踐行全球治理倡議的表率。
可預見,在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將匯聚起更多全球治理共識。
二是「大江」之喻。
「大江奔騰向海,總會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擋不了大江東去。動力助其前行,阻力促其強大。」習近平在出席二0二二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時曾形象指出。
當前,單邊主義與強權霸淩的逆風持續削弱全球治理實效。在全球治理倡議中,習近平提出「遵守國際法治」與「踐行多邊主義」,其中直指確保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平等統一適用,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於人。
歷史地看,全球治理正是在國際體系建立和完善的進程中產生的。經過從《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到國際聯盟試錯的歷史演進,聯合國的創立令全球治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習近平在全球治理倡議中特別強調,堅定維護聯合國地位和權威,切實發揮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籤字的國家,中國始終以行動捍衛憲章的宗旨和原則,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
三是「蛋糕」之喻。
習近平曾多次以「蛋糕」比喻國際合作成果。「努力把互利合作『蛋糕』做大,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國人民。」習近平在二0二三年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如是說。
在全球治理倡議中,習近平強調「以人為本」與「行動導向」,前者清晰指出「保障各國人民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後者明確指向「以務實合作避免治理滯後和碎片化」。
完善全球治理要以人民的獲得為目標,通過「蛋糕」之喻看全球治理倡議,著眼的正是讓合作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
由上合組織視角觀之,習近平提出要為推動全球開放合作展現「上合擔當」,並宣佈將成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能源、綠色產業、數字經濟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創新、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三大合作中心,上合組織合作的領域正越拓越寬。
八十年前,聯合國應運而生,全球治理掀開新的一頁。如今,當世界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為解決全球治理難題,中國給出的答案清晰而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