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遼寧丹東八月十七日電】(作者黃欣欣)「入伍時間:一九四九 年六月,籍貫:台灣高雄,立功地點:朝鮮,立功事跡:不顧一切艱苦完成行軍任務……」位於遼寧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的展櫃裡,一份泛黃的功勞證記錄著台灣省籍志願軍陳炳煌跨越海峽的從軍歷程。
八月十六日,二十餘位兩岸及香港媒體人走進抗美援朝紀念館。四位台灣省籍志願軍老戰士的立功證書、獎狀與軍功章陳列其中,吸引參觀者紛紛舉起相機記錄。展櫃內,證書上的字跡雖已褪色,但「台灣省」的籍貫標註依然清晰可辨。
遼寧省台聯會長周琪介紹,四位台灣省籍志願軍老戰士留下的五件文物與一張原版照片由台籍戰士後代捐贈入館。證書主人涵蓋前線戰士、空軍後勤人員和後方醫院醫生。
來自台北的陳等一九四八年入伍,在朝鮮戰場擔任通訊連電話員,曾冒著槍林彈雨搶修線路,獲三等功;台灣嘉義人張茂煌一九五二年任空軍汽車隊班長時,因安全行車十七個月、愛護車輛、節約材料且工作主動認真,立一等功;新竹人杜慶鍾的立功證記載他「挽救了許多重傷員」;來自高雄的陳炳煌則因不顧一切艱苦完成行軍任務,遇危機沉著、機動,榮立三等功、四等功各一次。
周琪介紹,這些證書、獎章是後代珍藏的寶貴物件,他們雖有不捨,但為讓更多人了解歷史而捐出。回憶收集過程,他感慨,多數老戰士並沒有留下甚麼史料或物品,他們非常低調,甚至對家人也很少談及功勞。
周琪指出,參加抗美援朝的台灣省籍志願軍戰士還有很多,當時沒有精確統計,許多戰士犧牲了,倖存者大多也已離世,部份史料已散失,有待整理挖掘。
「第一次看到台灣同胞的立功證書,才知道他們在戰場上與大陸軍民並肩作戰。」台灣自媒體博主李東恩表示,在重大戰役中,台灣同胞從未缺席,戰場上結下的情誼,是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見證。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觀察到,近年來赴紀念館參觀的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他表示,講好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台灣故事意義重大,「期待更多台灣同胞捐贈相關文物史料,這些實物是歷史的重要見證」。
此次活動由全國台聯主辦、遼寧省台聯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