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一場關於「人工智能(AI)與人類寫作關係」的討論會上,中國作家麥家身穿米白色外套,與另外三位嘉賓一同出席。
這位以諜戰小說著稱、曾榮獲茅盾文學獎的知名作家,在現場就AI對人類創作的影響發表了頗具個人色彩和哲思意味的看法。他的發言亦觸及了當今全球創作者共同面臨的一種深層焦慮:在機器越來越能模仿、甚至可能超越人類想象力的時代,人類創作究竟該如何安放?
「我沒用過AI,但是我『玩過』它。我自己探究一下我玩這個的心態,希望通過玩的結果來證明它是不值得我們玩的。」麥家說。現場笑聲響起,但他接下來的話語顯然是認真的:「我對它是不信任的,我希望它在玩的過程中被我嘲笑。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的目的達到了,所以我至今也沒有真正去用它。」
公眾往往傾向於討論AI的未來,但在他看來,這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方向。他形容AI擁有「澎湃甚至洶湧的生命力」,像一個怪獸或巨無霸般迅速逼近,「你根本不知道它會走到哪裡去,它會給你帶來什麼,成為什麼」。
在他看來,理解AI最有效的方式,並不是仰望未來,而是回到過去,去看它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今天的模樣。他說,AI的本質,是一場至今仍在進行的「數字革命」。他將這場革命的源頭追溯至約5000年前人類文字的產生,並指出數字一開始就作為文字的一部分出現,但從未甘於只扮演配角的角色,「數字一直在試圖造反」。
在麥家看來,1837年摩爾斯電碼的發明是數字第一次「造反成功」的標誌。通過將信息編碼為數字信號,這項技術實現了語言的遠距離傳遞,是數字革命的重要突破。但他也指出,這一變革同時帶來了語言的解構與理解上的障礙,「它出現了密碼技術,它消解了語言,讓語言成為一種障礙、一種遊戲、一種困難」。
他隨後將視角轉向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馮·諾伊曼和艾倫·圖靈等人推動下,計算機的出現代表了數字革命的第二次躍進。這一次,文字被進一步壓縮為0和1兩個數字。他指出,雖然計算機技術帶來了顯著便利,比如一個圖書館可以被壓縮進一部手機裡,但它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屏幕裡雖然藏了無窮無盡的文字,但它也消耗著我們的時間,誘發我們內心的貪婪與庸俗,分解了注意力。」
麥家認為,AI是數字革命的「第三次浪潮」,也是最具顛覆性的階段。他指出,以前人們擔心技術會影響閱讀習慣、注意力等層面,但如今AI正將挑戰延伸至寫作本身。
「我不知道它以後會怎樣革命我們。」麥家說,「但我是這樣想的,即使AI把我打敗了,即使它寫的每一個字都比我寫得好,我依然要寫。」
他強調,寫作對他而言不是與AI的比賽,而是一種維繫自我存在的方式。「因為如果不讀書、不寫作,我不知道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