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勢經文)斜木桶的智慧  方道源

在現今社會打滾,或多或少都會被老師話想給PUA過,無論你有幾出彩,總會被發現一些短板,之後就會被拿來作口實,放大這個缺點。通常會用「木桶理論」作為支撐點—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其實是老生常談,卻陰差陽錯主導了無數人的成長。

我們總被告誡要彌補弱點,彷彿人生是一場均衡發展的修行。但現實往往並非如此。瑞士的山地不適合耕種,但從未執著於農業的自足,而是將精密機械與鐘錶製造的長板發揮到極致,換取全球市場的「活水」,獲得活水之後,又利用中立國的身分做私人銀行或財富業務;新加坡缺乏天然資源,卻將地理優勢,傾斜成國際貿易與金融的長板,讓這座城市成為東南亞最富裕的「水桶」。

它們的成功,不在於拚命補短,而在於懂得如何調整木桶的角度。對,現代管理學中,更傾向於「斜木桶論理論」,將木桶傾斜之後,讓最長的木板決定容量(最大限度發揮優勢),同時亦允許短板的存在。

個人發展亦是如此,愛因斯坦不擅社交,若他用半生時間練習交際,而非專注於物理思考,歷史上或許會多了一個優秀的講座嘉賓,少了一位改寫科學的巨人。管理學中的「核心競爭力」理論早已指出,卓越從來不是全面平庸的結果,而是將獨特優勢推向極致的產物。  

當然,斜放木桶並非放任短板無限的短。真正的智慧在於策略性取捨,用80%的資源增進長板,20%的精力防止短板成為致命傷。就像企業專注研發優勢產品,同時確保財務不失控。  

經濟發展從來不是叫口號,浪費時光去補充短板,放棄固有優勢,美其名曰轉型,實質是空洞的行為。所謂的轉型,許多時候是被動被迫被洪流推着走,過度迷信自己的前瞻性,胡亂地補短板,何嘗又不是一種賭博?

如今的世界,分工越來越精細。與其苦求樣樣及格,不如找準自己的傾斜角度。當你將最長的木板內側面向太陽,木桶裏的水,自然會以最盛滿的形態,迎接屬於自己的那片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