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8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丁非白、洪可潤)夏日的江南驕陽似火,而千里之外的鴨綠江畔卻涼風習習。幅員遼闊的中國,同一時間的氣候差異也非常明顯。
「這幾天丹東白天最高溫才27攝氏度,晚上睡覺還得蓋薄被呢。」來自重慶的何玲今年6月就帶著82歲的母親來丹東避暑,「母親在這裡吃得慣、住得慣,平時還能到鴨綠江邊散散步,生活特別愜意。」
曾經,北方人冬季去南方享受溫暖的陽光,春天再回到北方生活,被形象地稱為「候鳥族」。如今,越來越多南方人像何女士一家這樣,選擇「夏天住東北,秋天再回老家」,成為避暑的「候鳥族」。
在哈爾濱,來自安徽阜陽的薛先生夫婦夜晚經常到松花江畔散步。「幾年前的夏天來哈爾濱探親,我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裡。現在我們都退休了,一到夏天就來避暑。」薛先生說,老家夏天悶熱,哈爾濱夏天涼快又清爽,非常適合養生。
吸引南方遊客的,除了涼爽的天氣,還有市井街頭的人文氣息。薛先生夫婦現在也習慣了「上江沿兒」,早上和市民一起晨練,晚上到江邊欣賞夜景。
「現在南方遊客來東北,不只是看風景,還願意體驗『不一樣』的生活。」黑龍江省雪之城醫養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麗說。
旅遊平台數據也證實了東北避暑的熱門趨勢。攜程大數據顯示,今年暑期(7月15日至7月31日),遼寧在線旅遊預訂人次同比增長138.14%,預訂總金額同比增長70.58%。多家平台數據顯示,東北暑期主要客源地為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
在大連市甘井子區的一處老年公寓,來自重慶的王阿姨已經住了一個月:「這裡包吃包住每月才3000元,特划算。」公寓負責人介紹,目前這裡入住率已達98%,八成以上是南方老人,不少人直接預訂到9月中旬。
更具地方特色的體驗式消費受到追捧。在丹東市的一家滿族民宿,遊客可以跟著房東學做酸湯子、體驗滿族文化,這樣的深度遊產品價格比普通民宿略高,但是依然吸引了不少遊客預訂。
隨著「避暑候鳥」逐漸增多,與之相關的服務和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完善,許多地區推出特色康養項目。
黑龍江實施夏季避暑旅遊「百日行動」,提出創建若干家省級中醫藥健康旅遊基地;吉林則推出多個以「森呼吸」為主題的旅遊康養項目;大連莊河市獲得中國氣象局授予的「避暑旅遊目的地」稱號,成為全國37個「避暑旅遊目的地」之一。
全國旅遊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呂君表示,隨著「避暑候鳥族」群體的持續擴大,避暑經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各地通過打造獨具特色的避暑康養產品,進一步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激發消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