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跨境學游泳 陳青青

上週,在拱北口岸遇到一熟人,看到她帶着女兒急匆匆的趕路,以為她們是去購物或者吃飯喝茶。因為澳門人過珠海,一般都是去吃吃喝喝。畢竟,那裏要比澳門便宜不少。對普通民眾而言,性價比更高,更合算。此外,也有去買菜的,還有部分是做水客的,這無需諱言,事實就是如此。但她的回答,卻很有些出乎意外。她說,她帶女兒去學游泳。

聽後,我開始有些納悶,澳門不是有好些教小孩子游泳的地方麼?怎麼捨近求遠,不怕過關的辛苦與麻煩,跑到珠海去學?難道珠海的泳池更大?珠海的池水更清澈?珠海的教練更有責任心?但她給出的答案都不是這些。她說,以小時計算,珠海所需的費用,大概是澳門的四分之一。

這下明白了。芸芸眾生,誰沒有趨利之心?既然能便宜近四分之三,過關的麻煩又算甚麼?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下,想要賺這些錢,肯定要辛苦過過關吧?

隨着粵港澳灣區化,以及相應的便利化,類似教小孩子游泳的生意,還有諸如學琴(包括鋼琴、小提琴、古箏等)、書畫、武術、舞蹈,甚至課業輔導等,澳門和香港,可能都會慢慢變得式微,走向沒落,流失到內地去。關鍵的關鍵,還是內地更便宜。當然,這不會一下子就改變,需要時間。也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澳門那些相關的培訓機構,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斃呢?那也不是。但不要和內地的同類機構鬥便宜,越鬥便宜,就只能是死路一條。在房租和人工這兩大塊,肯定鬥不過內地。只能增加附加值,以質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