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知)EB病毒感染細胞的「通用鑰匙」  徐弘毅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科研團隊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一項研究成果,發現一種蛋白質分子是EB病毒感染細胞的「通用鑰匙」,有望為新型EB病毒疫苗研發提供高效靶點。

EB病毒是一種常見的人類皰疹病毒,與多種疾病密切相關,並且是鼻咽癌的主要致病因素。EB病毒主要感染B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既往研究顯示,EB病毒感染B淋巴細胞主要依靠兩個關鍵受體作為「鑰匙」開門,但對EB病毒如何感染上皮細胞的原理一直不明確。

傳統觀點認為,EB病毒利用截然不同的受體感染這兩類細胞。然而,這項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主任曾木聖、實驗研究部研究員鍾茜團隊開展的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R9AP」的蛋白質分子是EB病毒能夠感染這兩類細胞的通用型關鍵受體。

「它就像一把『通用鑰匙』,既能打開B淋巴細胞的門,也能打開上皮細胞的門,讓EB病毒進入。」鍾茜表示。

研究團隊發現,一旦通過基因沉默或敲除技術「藏起」R9AP這把鑰匙,或者用衍生肽製造「假鑰匙」,以及通過抗體藥物加以干擾,EB病毒就很難感染上述兩類細胞。相反,如果使R9AP的水平增高,就相當於「多配幾把鑰匙」,EB病毒感染就會更容易。

該研究還發現,R9AP存在於多種B淋巴細胞、上皮細胞和EB病毒相關的癌細胞中。R9AP既往被認為頭部朝內,主要在細胞內部工作,但該研究發現它也能把「頭」伸到細胞外面,直接「抓住」EB病毒,幫助其「開門」進入細胞。

曾木聖表示,這項研究顛覆了「B淋巴細胞和上皮細胞分別採用完全不同受體感染EB病毒」的傳統認知,為深刻理解EB病毒感染機制,以及探索新型EB病毒高效疫苗靶點提供了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