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思維困局  邱文

很多時候,思維會遵循既有慣性,框住了所想像和意識的空間。正如,每當我們想到要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總會想到既定巴士路線、巴士站,然後便依循所想到的鋪排路線,因而,又形成了一種慣性,局限思想和行為,認為是理所當然。

又如,習慣了澳門的巴士服務,總會按個人出發、利害來判斷服務優劣。「搭巴士難」、旅客與居民爭相逼巴士,幾乎成為巴士服務評定的「死穴」。可是,澳門既是定位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既是僅有三十三平方公里土地而導致道路長度受限,那麼,巴士路線、載客狀況,必然是可以預見的「結果」,並非「增加班次」數量和頻率便能「一加一等如二」般可以輕易解決。只是,怎樣「突破」思維困局,怎樣營造巴士服務紓困,甚至怎樣的新模式,如快線、口岸線等分流居民和旅客,以至構建輕軌系統協同巴士營造大運量、專屬路線不用塞車的公交載客新模式?

為此,不難想像,來自思維困局,可以說,在日常中總會左右人們所思所想。而且,總會感到所擁有的「不合格」、「不稱心」,比不上別人,從而激發起負面情緒,要找出「罪魁禍首」,要找到問題「癥結」來改進。

這套思維,放諸每個地方,其實大同小異,總會從自己出發,要切合自身利益,從「我」的角度看問題、找答案。漸漸,便會凝聚起來「同路人」,人多了,聲音大了,便是「正確」,便能一呼百應推動變革。

想想,這種思維困局構築起來的形態,有多局限了真實的狀態,卻給予人們錯覺,導引向偏差的境地。結果,差之毫釐繆以千里,改進過程總會出現落差,掉入惡性循環。

也許,是眼界,是日常接觸事物形成慣性思維而制約了「想像」,局限了構思,總以為世事以一己「標準」來出現、發展,便以這套準則來研判、設定應對方案。當今進入資訊世代,能否從廣闊的平台接收更多資訊衝破個人局限,看到世界更廣闊天地來營造自己的「世界」,打破思維困局,那麼,便要衝破常態和慣性的制約,「解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