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港增三宗基孔肯雅熱加上大雨易滋生蚊蟲為免傳播 從高危地回港者14天內須使用防蚊用品

 【香港中通社八月七日電】香港近日新增三宗基孔肯雅熱的輸入個案,有傳染病專家七日表示,市民如非必要,應避免前往高發病地區,若到過有關地區,回港後十四天就要不停使用防蚊用品。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七日接受電台訪問時表示,雖然香港目前的病例主要是輸入病例,但仍需注意患者所居住的區域會否出現進一步的感染情況。他解釋,最近的風暴和暴雨導致積水增多,這為蚊蟲滋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增加了蚊患的可能性。

 據了解,是因為若有一人被感染,只要他不被另一只蚊子叮咬,就可以防止病毒傳播給下一個人,從而防止病毒在本地傳播。

 曾祈殷補充,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感染人士,其在發病首七天的病徵會輕微到未必能察覺。因此就市民防範的方法而言,他呼籲如到郊區應穿長袖衣物,並避免在黃昏和早晨前往,因為蚊在這些時間段的活躍度最高。

 嶺大研蚊患預報系統

 【香港中通社八月七日電】(記者 徐嘉儀)香港近期錄得基孔肯雅熱輸入病例,嶺南大學七日公佈,校內團隊研發出香港首個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人工智能的「GeoAI蚊患預報系統」,協助社區預防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蔓延。

 系統透過引入嶺大研發的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技術,結合人工智能物聯網(AIoT)及地理資訊系統,以及政府的開放數據等實用資訊,生成「蚊患風險指數」及「蚊患風險地圖」。系統現已應用於香港房屋協會轄下的港島一處居民樓,「滅蚊監測點」為前線物業管理人員提供實時與預測性的蚊患分析,提升防控效率。

 領導項目的嶺大科學教研組主任及副教授王沛欣表示,香港發現的蚊子品種多達七十種,隨著近年氣候變化與城市密度上升,將加劇蚊媒疾病傳播的風險。嶺大七月起與房協合作在居民樓安裝「智能滅蚊燈」,大學提供技術支援與數據分析,包括辨識及分類各類由滅蚊燈捕捉的蚊種、預測未來三天蚊患趨勢、提供蚊患風險指數,參與屋村的物業管理團隊更可以根據風險熱點地圖制訂更精準的防蚊部署。

 研發主要由兩項人工智能物聯網裝置構成,包括智能滅蚊燈及氣象站。智能滅蚊燈專責滅蚊並記錄滅蚊數量、蚊種等資訊;氣象站採集氣溫、相對濕度、降雨量等實時天氣數據。裝置採用太陽能板供電設計,只需數小時的間接陽光接觸,便能維持一個星期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