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行(九)  圖文/平川

 離開維吾爾族人的家之後,團隊開始北疆之旅的最後一站,就是前往參觀吐魯番的坎兒井。坎兒井是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荒漠地區一種特殊的灌溉系統,起源於波斯,分佈地域以伊朗高原為中心,西至摩洛哥,東至中國新疆,而普遍用於中國吐魯番地區。坎兒井當中的坎兒,意思就是井穴,而坎兒井的維吾爾語坎兒孜,意思就是指地下水利工程。

 坎兒井在新疆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曾多達1700多條,它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現在全新疆有坎兒井共1784條,總長度是5272公里,主要分佈在吐魯番及哈密等地,而吐魯番就有1237條坎兒井,不過,現存有水的坎兒井僅有214條。據史書記載,漢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稱為井渠法。在吐魯番七克台鎮的60多道坎兒井,多為清代林則徐興建,人稱林公井。

 坎兒井是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分所組成。其作用是把遠方源於雪山的地下水引進到農地和村落作灌溉和飲用等用途。首先在地勢較高處開鑿一個豎井通往地下水源,然後建設橫向地下水道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然後將水引到地面。地下水道所經沿途每隔一段距離,會開鑿多個豎井供維修及抽水之用,這個設計,可以有效地減少輸水途中的蒸發或風沙引致的污染,而澇壩又可以把水蓄起來供人們使用,目前它仍然是當地農業灌溉的重要水源。2006年,「坎兒井地下水利工程」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那天團隊去到坎兒井源觀光景區,親身體驗古人用一鍬、一鎬和一簍締造完成的這條被稱為中國地下運河的偉大水利工程。坎兒井是滋養吐魯番的泉源,流淌了上千年,它獨特的灌溉系統,本身又與當地的特產葡萄密不可分。為著使遊客方便遊覽和更能體會吐魯番的葡萄文化,景區在保護天然暗渠的基礎上,把遊覽通道加長加寬,把大唐時期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通過長安城、京兆驛、涼州驛、玉門關、交河驛等五部分的場景,把古代傳遞資訊的方式再次呈現。交河驛站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而交河驛景區內的坎兒井,距今已有577年歷史。

 在遊覽的通道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保存完好的豎井、暗渠,通道兩側引暗渠水源的環繞,設有可供遊客取水飲用的取水處,以加深旅客的體驗性,同時,展覽區內又以影片、浮雕、文字、雕塑和實物等形式,再配合先進的聲光設備效果,以全方位立體化的向遊客展示坎兒井的建造原理及歷史文化。遊罷之後,團隊經3小時左右的車程,返回烏魯木齊。翌日團隊自烏魯木齊乘機返回廣州,再乘車返回珠海,結束8天的北疆之旅。

 此次行程只屬跑馬看花,據說如欲遊覽北疆的大部分景點,非要12天行程不可,不過由於要遷就旅客的時間,所以一般只會舉辦8天的旅行團。此次由可可托海、禾木村、喀納斯湖、圖瓦人家訪、五彩灘、海上魔鬼城、S21沙漠高速公路、疆域玖號院、天山天池、吐魯番火焰山、維吾爾族家訪和坎兒井等,其實已經是看了很多難得一見的奇景,可謂是大開眼界,希望未來有機會可以走訪南疆和北疆的其他地方,多看看它們獨特的美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