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當局任美予取予求猶如挖肉補瘡

 【中新社北京八月六日電】(中新社記者容海升)美方宣佈對台徵收百分之二十的關稅,是「正餐」還是「前菜」,懸而未決。談判過程諱莫如深,賴清德當局是否作出嚴重損害產業及民眾利益的秘密交換,不得而知。

 明確的是,賴當局此番操作之下,真正受害的還是台灣民眾。

 近日來,民進黨多位高層人士宣稱百分之二十不是「最終數字」,當局給予社會的心理預期是或有機會將美方對台關稅調至百分之十五。但真正的擔憂來源,是執政者任由美方予取予求卻甘之如飴的姿態,引發民間不滿。

 所謂「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台灣本地產業鏈可能在賴當局毫無原則的退讓中進退失據。

 對於業界,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機械、化工等台灣傳統製造業者一直視日本、韓國為主要競爭對手,而美方此輪宣佈的稅率,日、韓均低於台灣五個百分點。台媒評論文章坦言,較主要競爭對手,台灣傳統製造業在同質產品上正失去成本優勢,未來不知還要付出多少代價。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關閉台灣廠房並轉往其他地區設廠,恐是未來「唯一的生存出路」。

 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關稅早前被美方納入暫時性「豁免名單」,其最終稅率或在未來兩周內見分曉。輿論普遍認為其結果不容樂觀,有文章直指美方真正意圖或瞄向技術轉移。

 作為台灣經濟、台北股市動見觀瞻的指標性產業,半導體業前景及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恐受嚴重衝擊。美方預告半導體關稅「即將出爐」,引發了台灣市場對於經濟基本面的擔憂。八月六日,台股開盤下跌超過二百一十七點。市場研究機構最新報告指出,高科技產業界的痛苦指數「攀上高峰」。令外界尤為不能諒解的是,眾多島內半導體企業已陸續宣佈在美投資,即所謂「民主韌性」半導體供應鏈赴美,但並未爭取到相對較低的稅率。

 近期一系列政經情勢發展,令賴當局的民意支持度遭遇重挫。執政黨內外交困,「抗中保台」愈發不得人心,不滿情緒在台灣島內彌漫,賴當局無心、無力維護島內經濟發展和民眾福祉。

 一旦台灣在關稅與匯率的雙重壓力下淪為美西方產品的「傾銷地」和資本的「韭菜園」,島內農漁業、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首當其沖,民眾的健康、食品安全將嚴重受損,台灣經濟的發展動能和自主性也將被進一步削弱。

 賴當局任由美國予取予求猶如挖肉補瘡,傷害的終將是台灣民眾和產業界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