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跨國暴力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從中國境內針對日本公民的襲擊,到日本社會頻發的中國公民遇襲案件,這些散落在兩國的個體衝突,不僅牽動着雙邊關係的敏感神經,更折射出民族情緒與個體安全之間的深層張力。
還記得去年九月十八日,深圳日本人學校一名十歲男童在離校二百米處遭四十四歲男子鍾長春持刀襲擊,經搶救無效身亡。這是三個月內第二起針對日本人學校學生的暴力事件,儘管當局以現行犯逮捕嫌疑人,但作案動機及司法細節長期模糊,引發對民族主義情緒失控的擔憂。而時隔近一年,類似的暴力迴圈仍在延續──今年七月三十一日,江蘇蘇州地鐵站內,一名帶孩子的日籍女性被石塊砸傷,嫌犯雖被迅速逮捕,但其作案緣由至今成謎。
幾乎同一時間,日本境內針對中國公民的暴力事件也密集爆發。七月三十日晚,一名中國遊客在大阪街頭遭勒頸搶劫受傷,兇手當場被捕;次日上午,兩名中國男性在東京千代田區遭四名持械男子圍毆致重傷,嫌犯在逃。短短四十八小時內,三名中國公民在日遇襲,中國駐日使館接連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嚴正交涉,直指當地「排外情緒」抬頭,要求切實保障在日公民安全。
這些事件的發生並非孤例,日本駐中國使館曾於七月下旬向在華日僑發送提醒郵件,稱中國即將舉行抗日戰爭勝利八十週年紀念活動及閱兵儀式,期間預測反日情緒可能高漲,需加強安全防範。而中國境內同期熱映的抗日主題影視作品,也被部分輿論認為與民間情緒升溫存在關聯。歷史記憶與現實衝突的交織,讓個體安全成為雙邊關係中最脆弱的一環。
在深圳男童遇害事件後,有評論指出,九月十八日恰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特殊時間點的暴力行為更易被解讀為歷史仇恨的投射。而中國駐日使館提及的「排外情緒」,也與日本社會對在日華人數量增長的複雜心態存在關聯。但將個體暴力簡單歸因於歷史記憶,顯然忽略了其本質的反人性內核──正如閱報得悉一位經歷過戰爭的老者所言:「當年侵略者的暴行值得永遠銘記,但拿無辜孩童洩憤的人,早已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