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五月十日電】(新華社記者周圓、魏弘毅)當前全國正值森林草原防滅火緊要期。記者跟隨國家森防指辦公室、應急管理部組織的「森林草原防滅火媒體行」主題採訪活動,來到黑龍江、內蒙古、廣西、福建等地,深入森林草原防滅火一線,探尋守護綠色家園的智慧與力量。
暮春初夏,大興安嶺林區暖陽輕灑、風乾物燥。在位於林區深處的黑龍江省呼中區,這裡的應急管理人正忙活一件事──追雷。
「雷擊火是大興安嶺森林火災的主要原因。」當地指揮大廳內,森林防火感知系統上紅點密布,每個紅點代表著一個落雷點,呼中林業局森林防火辦副主任徐志偉介紹,「大興安嶺地區雷電頻發,呼中區單日落雷最多時超過六千四百次。去年林區內發生的九十五起火災中雷擊火佔到九十起。」
如何追雷防火?呼中林業局建成國內首個雷擊火綜合試驗基地,一系列「黑科技」部署到位:雷擊火自動監測站、全波形三維閃電定位儀、大氣電場儀等。
據悉,加上原有國家基本氣象站瞭望塔和衛星數據組成的雷擊火探測網,呼中區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森林雷擊火感知系統。與傳統雷電探測相比,探測效率提升三倍左右,實現了「人防」到「技防」的轉變。
日前,呼中林業局收到了今年首份大興安嶺落雷提示,新一輪雷擊火防範工作正式開啟。徐志偉表示,目前隊伍已經靠前駐防,根據雷電監測信息進行靶向觀測、定向核查,對重點部位開展全方位巡護,全力確保「天上來的火,地上要防住」。
沿著林間公路向西南行駛,便來到內蒙古莫爾道嘎鎮。這裡正抓緊演練森林草原防滅火的重要戰法──以水滅火。
履帶式裝甲車快速抵近火場;無人機精準定位火點及水源;水泵手、水槍手、水帶架設員、水源嚮導員各司其職,水帶鋪設、遠程供水、多泵聯動等項目有序開展……在莫爾道嘎森工公司內,以水滅火中隊經過縝密推演,成功「撲滅」模擬火線。
「以水滅火是撲救森林火災的最佳選擇,在眾多滅火手段中成本相對較低,具有經濟高效、安全、不易復燃的特點。」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應急事務中心黨委書記趙坤說,二0二四年春夏季,莫爾道嘎地區發生十七場森林火災,其中十六場通過以水滅火的方式成功撲滅。
以水滅火,難點在於如何尋找水源。以水滅火中隊自二0一七年成立以來,不斷探索破解這個難題。如今他們將水系圖和奧維繫統融合,製作水系作戰圖並融入奧維地圖指揮系統,實現立體化搜尋水源,精準規划水帶敷設路線,同時改良甚至自主設計滅火裝備,有力提高了找水和輸水效率。
織密森林草原防火網,築牢人民防線尤為重要。
一句「小心火燭」,伴著一聲銅鑼響。夜深時份,廣西龍勝縣廣南村村寨內,「打更人」走街串巷,用流傳百年的「喊寨」,提醒村民們注意防火。
「森林防火要堵源,無論春夏與秋冬,防火請你記心間……」臨近晌午,廣南村的鼓樓廣場上,響起悠揚的侗族山歌。專業消防知識融入易學易記的山歌,口口相傳、句句入心。
廣南村村委會副主任蒙春苗說,在當地消防救援部門指導下,村子將森林草原防滅火安全宣傳與「喊寨」、山歌等傳統文化巧妙結合,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防火知識,讓村民們願意聽、聽得懂,更願意照著做。
據了解,廣西作為多民族聚居區,森林防滅火宣傳教育工作採取了因地制宜、貼近群眾生活的方式開展:組織女子義務消防隊,提升基層防滅火能力;少數民族消防員進村入戶開展宣傳……
多舉措「防」,全天候「守」,各方全力以赴築起一道道防火屏障──
福建利用衛星遙感、鐵塔高點視頻監控、無人機巡航等大數據分析和高科技手段,探索全域全覆蓋的森林數字防滅火新機制,全面提升森林防滅火數字化管理水平。
雲南推動各級修訂完善應急預案,舉辦全省二0二五年度森林草原火災綜合應急處置實戰演練,並通過省級「森林草原防火短信服務平台」下發預警短信十三萬餘條。
四川省森林消防總隊在高火險區、森林草原火災多發高發頻發區靠前駐防,並派出無人機重型隊、無人機輕型隊配合開展空中巡查巡護……
國家森防指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有關負責人介紹,近期多地區森林火險等級高,將密切關注火險變化,落實預警響應措施,持續加強火源管控,強化應急準備,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