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工智能產業 為何關乎中國國家戰略?

 【香港中通社上海五月三日電】(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莊滬生)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正迎來爆發式發展。從DeepSeek大模型橫空出世,到人形機器人「百花齊放」,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正呈現突破性態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系能力和發展生態正在加速形成。

 以上海為代表的創新高地成效顯著:今年第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產值同比增速達百分之十三點二,成為拉動上海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重要引擎,貢獻率在三大先導產業中位列第一。

 「上海具備了中國幾乎最完備的人工智能產業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華東分院人工智能部主任常永波在接受中通社專訪時表示,在發展包括人工智能芯片、人形機器人、多模態大模型等多個領域,上海均實現了創新引領。

 上海何以能在人工智能領域「多點開花」?常永波介紹,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尤其是大模型產業高水平發展,上海打出了「組合拳」:保障創新要素障、建設開源生態、支持融資需求。

 上海深度結合大模型產業特質做好創新要素保障,圍繞「算法、算力、語料」三要素,支持成立包括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儀電智算、庫帕思等人工智能高水平研發機構與功能型平台企業。在開源生態建設方面,上海有組織地推動包括語料、算法、工具鏈等在內的全鏈條開源開放。與此同時,通過國家人工智能基金與市級人工智能母基金的設立,與社會化資本協同,共同助力人工智能企業的融資需求。

 「上海已初步形成西有徐匯模速空間、東有浦東模力社區,各區垂類大模型產業協同的發展格局。」常永波表示。

 以「模速空間」為例,這一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是上海市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專業孵化和加速平台,已入駐企業一百餘家。

 針對「算法-算力-數據」技術三角分散佈局的行業痛點,「模速空間」打通壁壘,開創性地構建大模型協同創新機制:接入中國國內大模型領域最前沿企業和機構,構建多層次的算力支撐體系,發掘自主可控的算力芯片項目,構建高質量垂直語料庫,打通全鏈路,訓練先進大模型。

 由此產生的應用轉化,令人矚目。

 作為最早一批進駐「模速空間」的人工智能算力企業無問芯穹,成立不到兩年,在雲端和終端同時實現了多種大模型算法在多種自主硬件上的高效協同部署運行,已服務中國四十餘個異構算力集群。這類「架橋者」通過算力基礎設施底層技術創新和產業實際使用,推動中國算法和硬件之間形成正向循環。

 作為中國面向全球科技創新的橋頭堡城市,上海承擔著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聚焦人工智能這一先導產業,既是上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的體現,更事關中國戰略問題。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靠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發展人工智能,既是中國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也是推動中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謀劃之際,應對新的時與勢,人工智能產業如何發展?

 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中國官方提出,要充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中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

 中央要求上海加大探索力度,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產生示範效應。

 從算力基建的夯基壘台到算法創新的協同攻關,從垂直場景的深度賦能到治理規則的先行先試,這不僅是上海一個城市對智能時代的應答,更昭示著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