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植根文化沃土——中國網絡文學加速「出海」 楊淑君

 自2006年起,「85後」童敏敏開始用筆名「童童」在網上發表小說。她創作的《冬有暖陽夏有糖》等作品被翻譯成英語、印尼語、西語、葡語等多個語種。

 「文學的力量可以超越國界與時空,書中的內容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滿足了海外讀者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童敏敏說。

 經過20餘年的持續發展,中國網絡文學由小眾走向大眾,憑藉其旺盛的生命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強大的感染力,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新景觀。

 7月,第七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在京舉辦。會上發佈的《2023年度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網絡文學行業「出海」持續推進,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行業海外市場營收規模43.5億元,同比增長7.06%,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作品(含網絡文學平台海外原創作品)總量約為69.58萬部(種),同比增長29.02%。

 根據報告,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的翻譯語種超過20種,涉及東南亞、北美、歐洲和非洲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東南亞超越北美地區成為網文「出海」的首要目的地,網絡文學正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文學具有即時高效、成本低廉、互動性強的特點,有著跨國界廣泛傳播的天然優勢。」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主任何弘說,中國悠久深厚的文化積澱對世界各國人民都有著極強的吸引力,特別是隨著中國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世界各國人民瞭解中國、瞭解中華文化的意願日趨強烈,這為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前提和基礎。

 植根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網絡文學這扇「窗口」讓越來越多的海外讀者從一個個極具特色的中國故事中,瞭解中國的人文精神和時代風貌,感受中國脈動。

 「中國古代詩詞歌賦裡豐富的哲思、精妙的語言、無窮的韻味,讓我感受到漢語言之美。」童敏敏說,「作為創作者,我們試圖用寬廣的國際視野、嶄新的審美趣味和年輕人喜愛的表達方式,更好地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網絡文學是中國文化產品『出海』最大的IP源頭。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不僅是中華文化『走出去』,也是文化產業『走出去』。」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兼總裁侯曉楠介紹,不久前收官的網絡文學改編劇《慶餘年》第二季,不僅延續了第一季的熱度,還讓海外觀眾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千古風流。

 截至2023年底,閱文旗下海外門戶「起點國際」已上線中國網文翻譯作品約3800部,海外訪問用戶數累計突破2.3億,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國IP走向全球的最大底氣。」侯曉楠說,借助AIGC,閱文集團正在打造圖、文、有聲、衍生等一體化的IP多模態大平台,同時積極探索線下文旅等新場景,打造IP全產業鏈聯動新範式。

 「讓網絡文學真正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亮麗名片。」何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