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元寶有兩種:圓形的古錢幣,及馬蹄形金銀錠。
本文要介紹的,是從唐初流行到清末的古錢幣元寶。知道者寥寥無幾,這「元寶」兩字,還是皇帝降旨時錯讀而誕生的。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官任太原留守的李淵審時度勢起兵反隋,攻城掠地聲勢大震,終於推翻隋朝,削平群雄,在長安(今西安)登位稱帝,史稱唐高祖。
大唐王朝建立後,革故鼎新,其中的一項,便是改革幣制。
其時沿用隋朝的五銖錢,輕小淆雜,流通換算不便。高祖為整治混亂幣制,決策廢止隋錢,另鑄新型銅幣,以利市易。
武德四年(六百廿一年)七月間,幣制改革付諸實施。一天早朝,專司鑄造錢幣的鑄錢監,將設計好的錢幣圖樣呈請高祖審核。
錢幣圖案圓形,中有方孔,方孔的上、下、右、左,分別是「開」、「元」、「通」、「寶」四字,取「開闢新紀元通行寶貨」之意。高祖聽了鑄錢監奏明的創意又看了繪圖,滿意地點點頭,口稱「甚好」。
錢幣圖樣上的四個字,按官方文書常規,應採用直讀法,就是先讀方孔上邊的字,次讀方孔下邊的字,再讀方孔右邊的字,最後讀方孔左邊的字,成「開元通寶」。
不料高祖下達口諭時,未按官方常規上下右左順序直讀,而是以民間上右下左的順序旋讀,念成了「開通元寶」。
鑄錢監聽了,臉露驚詫之色,卻又不敢有異議,叩頭及地,口稱「臣遵旨」。
君主時代皇帝言出九鼎,不可更改,滿朝文武只能跟着將錯就錯,俯伏在青磚地上山呼萬歲,表示遵行。
好在「元」與「寶」本都是吉字,元,始、第一、為首、萬物之本原;寶,如玉、珍珠等珍貴之物。臣下於是將「元寶」解釋為「天地萬物之本之寶」。 汗牛充棟的辭海中,從此多了「元寶」這一新名詞,又開了錢幣以「元寶」命名的先河。
據《舊唐書·食貨志》,銅錢上的「開通元寶」四字,出自給事中、書法大家歐陽詢之手,方圓兼備,端莊渾厚,時稱其工。
由於「元寶」兩字屬吉祥字詞好口彩,故自唐高祖以後,屢屢被用作了錢幣的名稱。帝王往往在「元寶」前加上自己的年號,一併鑄於幣面,如唐代宗的「大曆元寶」、後晉高祖的「天福元寶」、北宋太宗皇帝的「淳化元寶」、徽宗的「聖宋元寶」、欽宗的「靖康元寶」、南宋理宗的「皇宋元寶」、元朝世祖的「中統元寶」、仁宗的「延佑元寶」、惠宗的「至正元寶」、清朝的「康熙元寶」、「咸豐元寶」、「嘉慶元寶」等等。農民起義政權也曾造過元寶,北宋淳化年間,王小波、李順在青城揭竿而起,奪取成都後建立大蜀國,年號「應運」,鑄造了「應運元寶」。
明朝開國之君太祖皇帝名朱元璋,因避帝諱的緣故,所鑄的錢幣上忌用「元」字,而以年號加「通寶」二字,如「洪武通寶」、「萬曆通寶」等。
清朝的錢幣,恢復了「元寶」之謂。從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起,開始鑄造幣面中間不再有方孔的銅幣,稱作「光緒元寶」, 後又有「宣統元寶」。此種元寶銅幣俗稱「銅板」,據傳是仿照香港銅幣鑄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