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末,一段特區政府某位官員在立法會上關於澳門教育的言論視頻,引發了澳門人特別是教育界的關注和熱議。
熱議來自這位政府官員在回應教育相關質詢時所說的話:「在2023/2024學年度老師每週平均課時幼稚園20.4節,小學16.2節,中學14.1節。這是甚麼概念呢?就是如果以每節課四十分鐘來計算,中學教師每個星期則需上課五百六十四分鐘;相反有些時間可以繼續優化,比如催促一個AI系統,AI改卷,佈置作業,AI分析學生哪部分程度低,用咨詢科技的手段減輕老師壓力;學校已經有一些工作人員代替了教師工作,比如實驗室管理員,資訊科技人員等等;醫療方面,如果教師做滿二十五年,就一直到六十五歲都享有免費醫療,比『我們』公務員還好,我都想給教師提升福利,但是我在這部分找不到,需要平衡,如果再提升教師福利,就比公務員待遇都好,最後公務員說我不如去做教師……」
因為對教育比較熟悉,筆者想就該位官員的發言談一二看法:
首先是教師授課課時,該位官員所說的數據與當下澳門學校教師的授課時間事實不符,也跟澳門《非高等教育私立學校教學人員制度框架》內第三十一條之《正常授課時間》法律規定不符。如果一位教師的每週授課節數只有這位官員所說的節數,該名教師是沒可能順利註冊成為正式教師,此其一;其二,教師的工作時數不僅僅只是進教室授課時數上,除了進教室授課,教師還要備課,批改作業(最繁重最費時的),值日,處理學生問題,家長會,帶興趣班,親子遊,修業旅行等等與教學和學生有關的活動上。教師,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除了授課時間,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教師去處理。舉例:一位獨自返學的小學生在上學途中接近學校大門附近的大街上摔了一跤,摔得頭破血流,其他學生看到,飛奔回校告訴了老師,老師(其中有行政管理者)和校工必須立刻飛奔到該位學生身旁,把學生攙扶回學校,然後呼叫救護車,通知家長……教師能因這意外是發生在學生上學途中,不是老師的工作範圍,更不是老師的工作時數而不管不顧嗎?還有放學之後家長遲遲不來接孩子回家,老師會一直陪著這位小學生,直到家長到來,有時甚至很晚都等不到家長來,不得不先帶學生回自己家食晚飯,這算是老師的工作時數嗎?
此外,筆者還注意到該位官員的數字前有「平均」二字,大家猜測,這是不是把一線教師加上學校行政管理者的人數而後平均得出的數字?如果是這樣算的,那這樣的平均法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學校行政或許進教室授課的教學時數相對比較少,但行政管理者有繁瑣的行政工作,比如安排教學教務、外出開會、評核觀課、開展教研,甚至是規劃學生秋遊等等。如果把行政管理者的授課時數要跟一線教師的授課數合計後平均,那就好比認為一輛高鐵真正工作的只有高鐵司機、乘務員和乘警,而其他有關線路、通訊、車站上的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時數都不存在?
其次,這位官員提到要運用高科技手段減輕教師負擔。這是其自相矛盾:前面說教師一周才工作九個多小時,那還存在減輕工作負擔嗎?甚至需要AI出手幫忙?問題是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AI尚在開發之中。學生是有血有肉的生靈,學生有思想、有情緒,需要關懷需要引導需要耐性,學生不是工廠車間流水線上的產品,AI能否替代教師的工作,還是一個未知數。用一個尚在研究之中的技術去套解教師問題,令人有幾分感覺拿此威脅教師就業的意味,不禁令教師有些許寒心。
第三,這位官員認為教師的福利已經非常好,而且比公務員待遇還要好,不僅列舉了教師一系列福利待遇,最後更說如果再給教師加福利,公務員就會走去做教師。一個行業能不能加福利,要看特區的財力情況,要看這個行業的實際付出與收入是否合理,而不是互相攀比,更不是一碗水端平,假如人們認為醫生的收入高,你看不慣是不是你也可以去當醫生?
由此筆者深以為,該位官員對教育特別是教師的具體工作了解不夠,如果沒有條件給教師增加福利和工資,無需找一堆理由。但要尊重事實,尊重教師的付出,這樣,上行下效,全社會才會尊師重教,從而培養出更多的人才服務社會。
據我所知,很多教師看了這視頻,深感被誤會,被對立。澳門回歸已經二十四年,人們看到了過往教育工作者努力付出所帶來的良好效果,澳門本地人才輩出,但假如不保持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管理者以這種的教育認知應對教育問題,那未來澳門在大灣區日新月異的發展中能否有足夠的人才湧現,都令人懷疑。
所幸筆者所接觸的教師隊伍絕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是謙謙君子,對於不適合的言論,也只能一笑而過,轉身默默地投入教學耕耘之中。不過,在全球重視教育的當下,這樣的言論應該寫入澳門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