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三官員解畫香港行業輸入勞工計劃 外勞可在第四季到港工作

 【香港中通社六月十七日電】香港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發展局局長甯漢豪、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十七日接受電台訪問,講述輸入勞工的安排。

 計劃將為建造業及運輸業界輸入共二萬名外勞,預計最快七月接受申請,外勞可在今年第四季來港工作。

 陳國基表示,香港勞動力由二0一八年起降至約二十萬,當中低技術工人佔十六萬,將來北部都會區等多項大型基建,需要大量人手,勞工短缺問題會更明顯,輸入外勞可增加香港經濟動力。輸入外勞不是要代替本地勞工,特區政府會在保障本地勞工的前提下輸入外勞。

 另外,特區政府提出多項輸入人才計劃,目標每年引入三點五萬名人才,來港工作十二個月,陳國基表示,首五個月已經收到八點四萬份申請,反映人才對香港前景有信心。

 建造業議會曾估計未來五年缺一至二萬名建築工人,二0二七年缺四萬名工人。甯漢豪指出,疫後,香港工程量增加,加上行業人手流失,有需要輸入勞工,但輸入的配額仍不足以填補短缺人手,仍要加強本地招聘及培訓。「輸入外勞計劃是非永久措施,但目前人手嚴重短缺,定時限不實際,特區政府每年會審視人手供求數據。」

 計劃要求僱主為外勞提供宿舍,甯漢豪指出,由潭尾方艙醫院改建的「中央宿舍」提供約八千個宿位,或承建商可在地盤搭建宿舍,避免增加本地房屋需求,但「中央宿舍」非「免費午餐」,僱主需交租。

 目前,香港航空業有十個工種缺少二萬名前線工人,如地勤、停機坪工作人員等,林世雄認為,要輸入勞工維持香港國際航空中心優勢,期望明年客運量恢復至疫前水平。

 小巴及旅遊巴司機等則缺少約三千六百人,林世雄坦言,香港職業司機普遍年紀較大,若不增加人手,會影響香港經濟及公共服務。輸入司機須有一年或以上的駕駛經驗,只能駕駛指定路線,他們考取本地車牌後,要參加十六小時職前訓練,熟悉路況確保行車安全。

 黃偉綸稱輸入勞工措施務實並具針對性

 【中新社香港六月十七日電】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十七日表示,特區政府日前公佈的輸入勞工措施務實並具針對性,避免人力不足窒礙香港復甦和經濟發展步伐。

 黃偉綸當天在社交媒體發文稱,隨著人口老化,香港出現結構性勞動力短缺,不同行業均受影響。而輸入勞工從來不是唯一選項,亦不能單靠輸入勞工填補所有職位空缺。今次建造業和運輸業計劃輸入二萬個名額,估計只佔行業人手空缺的一半,其他空缺仍需本地勞工填補。

 「現時的措施充份照顧香港的整體利益和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亦適當地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及需求。」黃偉綸寫道,特區政府人力政策以「本地勞工優先」的原則十分清晰。培育本地人才為主,引入外來人才為輔。

 他提及,香港並非要借機引入廉價勞工。為保障本地勞工的薪金,輸入勞工的工資不可低於相關職位的中位數。另外建造業界的輸入勞工須入住指定居所,其他行業則有更大彈性,容許雇主因應公司本身的情況,為來自內地的輸入勞工,在內地安排居所。

 黃偉綸表示,深信只要各界齊心,繼續以多管齊下的策略,應對人力短缺的問題,香港定能克服種種挑戰,全速推進經濟發展,並讓市民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