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隨筆)吟遊詩人  風雲

隨著疫情的放緩,加上秋高氣爽,很多人都會興起旅行之念,現在世界各國很多都放寬了旅遊限制,我們能夠出國旅行了,現在的環遊世界確實方便,有各式各樣的交通工具,無遠弗屆,但在古代,人們要旅遊,只能用簡單的方式出行,很多時候只能是靠兩條腿走路了。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經濟文明,最早就是由旅行者走出來的,特別是音樂方面的推廣傳播,更是借著勇敢的出行人,將之傳播到各地,在數千年前,西方就有很多的吟遊詩人出現,他們居無定所,但有著卓越的音樂才華,通過四處旅遊,一方面是解決生活條件,另一方面是吸收各地的文化精華,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最後是達到推廣傳承的目的。

在西方,這些吟遊詩人對歐洲的音樂發展極為重要,雖然說音樂是源於我們的生活,表達我們的內心世界和接觸的環境,但要發展和提高,一定要有適當的技術加工。不過在遠古時代,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強者及領袖身上,音樂只能專為他們服務和使用,平民百姓是享受不到的,而他們能聽到的音樂歌曲,正是由這些民間藝人提供的,滋潤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西歐有一段時期,宗教力量統治一切,音樂藝術也專為其服務,極為單一,但世俗音樂仍是不斷地發展,當中居功至偉的,當然也是吟遊詩人,他們通過艱苦的旅行,四處流浪,將美好的音樂傳遍各方,訴說著不同的故事,為大家的生活增添色彩,重要的是能夠可以推廣普及,提升音樂水準,達到百花齊放。

在我國的舊時代,也有著為數甚多的好像西方吟遊詩人那樣的藝人出現,他們有因為生活上的窮困,也有懷才不遇,更有是立志普及音樂傳承,在大江南北奔走,例如我們熟悉的一首民間音樂鳳陽花鼓,就是當年江西災民為逃荒走難時常用的音樂,廣為大家熟悉;至於國寶級的《二泉映月》,也是當年民間藝人阿炳來到無錫,有感而作出的傑作;而我們廣東著名的粵謳龍舟說唱,也是民間藝人在珠江三角洲一帶表演,形成了我們廣東省的一種獨有說唱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