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森塔爾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教授,他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將一群用於科學實驗和訓練的小白鼠分成A、B兩組。將A組交給實驗員甲,並且對實驗員甲說:「這一群老鼠是特別聰明的老鼠,我經過測試挑選出來的,希望你對它們進行訓練。」又把B組交給實驗員乙,說:「這是一群比較一般的老鼠,交給你來訓練。」
兩個實驗員各領一群老鼠去訓練了。過了一段時間後,便將這兩群老鼠進行了一次測試。結果發現A組老鼠果然比B組老鼠聰明得多。這時,羅森塔爾教授對兩名實驗員說:「我現在告訴你們,我事先對老鼠根本沒有試,我是把一群老鼠隨機分成兩組,這兩組老鼠的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樣的。但是我對實驗員甲說這群老鼠是聰明的,我對實驗員乙說這群老鼠是一般的,交給你們來訓練。當甲會想方設法把這群老鼠當成聰明的老鼠培訓時,這群老鼠果然就聰明了。當乙把這群老鼠當成笨老鼠來培訓時,這群老鼠果然就笨了。」
不久,羅森塔爾教授又在人身上做這個試驗。新生入學了,他隨便在花名冊上勾出一組名單,對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根據我的心理測試是特別聰明的孩子,請你用對待聰明孩子的方法去訓練他們。經過一學年的學習,這一組所謂「聰明」的學生,學習成績果然在平均水平上高於其他同學。這時,羅森塔爾教授才告訴這位老師:「其實我沒有經過甚麼測試,我只是隨機取樣。」
上面兩組試驗的結果就叫做「羅森塔爾效應」。在隨機取樣的情況下,當你認定一些學生是聰明學生的時候,或者你認定他們傻的時候,這種認定就影響到你工作的態度,造成了不同的結果。
假如一位老師覺得某位學生是聰明孩子,他往往就會用對待聰明的孩子來對這位學生,給更多的水平更高的訓練。因為某位學生是高智商的孩子,那麼你做的每一件聰明事,老師都能發現。老師會特別有心,給予欣賞,甚至有可能很一致的把不一定很聰明的事,也把這些事當成很聰明的事。由於他覺得這幾個孩子是聰明的,那麼即使有一段時間他們的學習不太好,老師也會想,聰明的孩子有時難免出現問題,但他們以後肯定會好的。所以就會對著他們有更多的原諒、寬容、鼓勵。因為他覺得某位學生是聰明孩子,更好教,所以對這樣的學生就有一種特殊的偏愛。
而在澳門,有些學校按學習成績把同年級學生分成資優班與普通班,有的學校怕名稱挫傷普通班學生的自尊心,便把資優班稱為整齊班。有人說,這也是對羅森塔爾效應的參考,但這與羅森塔爾效應的思考方法是不同的,按成績優劣分班的方法是一開始就已經把學生給標籤化。在教學工作中,被安排教資優班的老師都會覺得這個班的孩子都是聽明的,就會用對待聰明孩子的教法來教這個班;被安排去教普通班的老師也會覺得這班都是學習成較差的孩子,就會用對待較差孩子的教法來教這個班。因此,往往到了畢業之時,兩者學習成績的兩極分化情況會越發嚴重。
當然客觀地說,分出資優班與普通斑,可以因材施教,利於培養參加競賽人才。但是普通班的學生因沒有突出的正面學生領袖帶領,也會讓一些學生出現自暴自棄的現象,再且個別能量較大的後進生其影響面則可能會更大。也會出現差生越來越差的情況,導致對於某些後進生連知識的普及程度都沒達到。
中小學階段是普及知識的階段,對於所有學生來說都應該達到一定程度的知識水平,分出資優班與普通班,是絕不符合羅森塔爾效應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