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話)《楊家將》空前絕後  令狐昭

無綫電視十八週年臺慶劇《楊家將》(1985)由李添勝監製、杜琪峯導演,全臺傾巢而出,演員陣容空前絕後。難得「五虎將」齊集,楊六郎(劉德華飾)和楊七郎(梁朝偉飾)的對手戲,猶如李添勝前作《鹿鼎記》(1984)的變奏。該劇可被視為王天林《楊門女將》(1981)的前傳,兩部劇集的佘太君同由湘漪飾演,形象深入民心;太君率領楊門女將勇救六郎,大破呂洞賓(周潤發飾)妖陣,結局出人意表。

《楊家將》跟同年的《薛仁貴征東》(1985)風格相似,集史詩、武俠、玄幻神怪元素於一身,而且都具有命由天定、天意難違的啟示。故事講述宋太祖趙匡胤被其弟謀殺,冤魂告上天庭,玉皇大帝(曾江飾)為懲治趙光義(李龍基飾),派赤鬚龍母(李琳琳飾)化身遼國蕭太后,破壞宋朝江山,經九天玄女(張曼玉飾)進諫,玉帝再派天鵬神(楊澤霖飾)、文曲星(盧海鵬飾)、天機星(夏雨飾)助宋抗遼,即楊令公楊業、包拯和寇準三大忠臣。天鵬神下凡期間誤傷山鼠妖(劉兆銘飾),楊業因此與國丈潘洪結怨。

劇本加入神話情節,構思創新,諸神因賭氣而令人間戰火不斷。首集呂洞賓說:「唉!動不動就派啲天將下凡,我話玉帝咁樣搞法,真係勞神傷人,實行搞到天下大亂……要玉帝老貓燒鬚一次,我哋進諫先有效嘛……又可以挫師父銳氣。」呂洞賓因不滿玉帝政令,暗中相助遼國,致使局勢一發不可收拾。仙家行為看似兒戲,但由上而下的政治寓言,早已藏匿於宋遼之戰。楊大郎和楊二郎被遼軍毒死前,劇情借用了《史記·項羽本紀》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典故以及黑澤明《影武者》(1980)的替身故事。

《薛仁貴征東》將《西遊記》的「三打白骨精」和「盤絲洞」等經典戲碼加以改編,《楊家將》則套用了《封神演義》的哪吒打死龍王三太子的劇目,即楊七郎在擂臺上誤殺國丈三子潘豹的一場,既重申《新紮師兄》(1984)主題曲《伴我啟航》首句「哪吒不怕海龍王」所彰顯的少年俠義,亦呼應了《楊家將》主題曲《勇者無敵》所道出的端倪:「無敵,殺虎豹也容易,抗風雪也閒事,要堅決去行俠仗義。無懼,世間哪有難事,靠心底勇仁義,奮起掃盡強敵易事。」微妙之處在於,由雷震子轉世的七郎,喚醒了同為梁朝偉主演的《新紮師兄》的「哪吒精神」。

四郎(苗僑偉飾)和六郎的選角同樣是神來之筆。苗僑偉曾於《射鵰英雄傳》(1983)飾演楊家將後人楊康,而劉德華是《神鵰俠侶》(1983)的楊過,難怪二人有命苦戰到最後,前者更假意通敵賣國,令人回憶起楊康認賊作父之舉;更讓人記憶猶新的是,李添勝十年後重啟了這兩部金庸經典。至於王天林在《射鵰英雄傳》把家國情懷注入現代性,《決戰玄武門》(1984)則以李世民(苗僑偉飾)弒兄殺弟陰謀得逞作結;杜琪峯作為其弟子兼御用編導,無怪乎《楊家將》開局的意念承接《決戰玄武門》結局,同為帝王兄弟自相殘殺的武俠史詩。

當時杜琪峯一邊努力繼承前人的武俠精髓,一邊嘗試表達自己的人文思路。他憑《碧水寒山奪命金》(1980)初嘗電影導演滋味,並以「人為財死」的幌子掩飾其黑澤明式人道主義,關懷生存困難的百姓,批判慘無人道的暴政。直至《楊家將》,他把楊七娘(曾華倩飾)塑造成劫富濟貧的山賊,搶了朝廷糧餉,還自稱杜金,名字有盜金之意,這種誓死反諷金錢萬惡源於體制黑暗的俠義情懷,一直延續至多年後的《奪命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