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的修復室裡,古籍「醫生」楊林玫坐在桌前,拿起蘸著糨糊的毛筆,準備給一冊明朝萬曆年間古籍補洞。
楊林玫從事古籍修復已有十四年。楊林玫說:「修古籍要坐得住『冷板凳』,要靜心、細心、耐心,更得用心。」
自二零零九年起,山東省圖書館聘請國家一級修復師潘美娣,用傳統師帶徒的方式,手把手地向十餘名弟子傳授揭、托、補、裁、訂等修復技法,楊林玫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敬惜字紙。「這些書歷經風雨來到我面前,我的職責是讓它們繼續傳承於世、被後人所見。」楊林玫說。
中國於二零零七年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國家主持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工程。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表示,包括民國時期線裝書在內,中國的古籍約有五千萬冊,當中最關鍵的二千多萬冊已經妥善保護,但任務仍十分艱巨。
「二零零七年,中國從事古籍修復的人不足百名,現在全國已有約千名古籍修復人才。通過十幾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擁有了一支專業的古籍修復隊伍。」張志清說。
古籍保護者們付出的努力遠不止於此。山東是古籍大省,摸清古籍「家底」是進一步保護、研究、利用古籍資源的基礎。
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勇慧說:「山東的古籍分藏於全省十六市、一百三十六個單位裡,普查工作用了十多年才基本完成。在普查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大量珍貴古籍,評選出『山東省古籍普查十大新發現』,如慕湘藏書館藏明萬曆書林餘文台刻本《新刊京本春秋五霸七雄全像列國志》,現為孤本;濰坊市圖書館藏稿本《濰縣金石志濰縣金石遺文錄》,它的發現幫助我們更正了古籍版本,其版本原為抄本。」
如今,古籍還得到了科技的守護。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已發佈三萬餘部古籍,約百分付六十的善本古籍公眾可在線免費閱覽;山東省圖書館已完成「易學古籍數據庫」建設,實現六千一百多種易學古籍書目在線檢索和其中九百種易學古籍的數字化……
「古籍不僅具有文物價值,還有文獻價值。」山東省圖書館館長劉顯世表示。
在中國,參與古籍保護的人越來越多,圖書館人、博物館人、科學家、修復師、社會收藏家、高校師生、媒體從業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讓古籍「活下去」,更讓古籍「活起來」。◇
(資料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