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檔案室)消費券  林老師

政府推出消費券,商號紛紛在門外貼上手書「歡迎市民採用消費券」購物的宣傳字句。本地生意競爭大,各出奇謀,無可厚非,唯相關宣傳字句卻「錯字、別字」連翻登場,當然也有書寫工整的「專業形象」書法高手之作。

既言「消費券」三字,相信消費二字鮮有出問題,惟獨一個「券」字,往往出現三胞胎,出現體形相近的「券」字,即「消費券」、「消費劵」和「消費卷」。劵、券、卷;這三字得從「字典」、《說文解字》等辭源書册中,一探其究。

劵:劵讀音是juàn四聲,劵在《說文》一書中此字為勞累的意思,劵的部首為「力」;「劵」:康熙字典對該字解釋為:《說文》勞也。《徐曰》今俗作倦。

券:券有兩個讀音quàn和 xuàn,券作券 quàn時基本字義為古代的契據,常分為兩半,雙方各執其一,現代指票據或作憑證的紙片。作券xuàn時基本字義為〔拱券〕門窗、橋樑等建築成弧形的部分。券的部首為「刀」,【說文】言契也。從刀,愇聲。以木牘為要約之書,以刀剖之,屈曲犬牙。【韻會】從刀,不從力。券,古卷字也。「劵」,《正字通》與契券之券異。券從刀,此從力。

「劵」與契券(quan 四聲,下部為刀字)的券字是不一樣的。券的部首是刀,「劵」字的部首是力。如果從《康熙字典》上的字義來看,二者是不能通用的。

而現在的簡體字上,經常會看到「劵」與「券」互用,這是不對的。即使是現代簡體字,「劵」與「券」也不應該通用的。

而「卷、券」讀音相似,寫法接近,在強大的使用習慣面前,有時「字典」也不能「作主」,就像上學的時候「誓不兩立」是錯的,現在的輸入法你打「購物卷」也能立馬出來,但語文選擇題「勢不兩立」與「誓不兩立」便分不清楚;每經新版漢語詞典收錄後,也許某天「購物卷」也會被收錄在詞典內,「消費卷」也許亦作「如是觀」。

誤讀、誤寫,加上:懶得查字典,結果便是:寫錯。別說甚麼「通假字」、「積非成是」,這個字小學課本有,那個時候難道課本還會引經據典地討論「通假字」。

「券」,本義指古代契約,引申義為憑證。構成的常用詞語有:入場券、國庫券、左券;而「左券在握」比喻對事情有把握。也可說「可操左券」,即「穩操勝券」。

至於「卷」:它和「券」字形相似,但是意義大不一樣,讀音也不同,卷讀juǎn和juàn,而券則讀quàn。【粵音:前者近「捐」音;後者為「勸」】

卷,本義是膝部彎曲,引申指卷起來的東西如書本、檔案等。構成的常用詞語有:卷尺、卷入、卷宗、卷煙、卷逃(謂偷了全部金錢細軟等物逃跑;泛指逃遁)、席卷(亦作「卷席」);如卷席一般。形容全部佔有;形容盡數帶走或除去;形容氣勢迅猛。主席詩詞《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中便有「橫掃千軍如卷席」一句;至於閱卷、答卷便與書卷有關,「手不釋卷」便是手不離開書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