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博彩業自疫情後逐步復甦,二零二四年首五個月賭收同比增長約百分之四十,顯示市場需求仍然強勁。然而,若與二零一九年(疫情前)同期相比,僅恢復約七成,反映行業仍面臨結構性調整。短期來看,旅遊復甦與政策鬆綁將推動增長,但中長期而言,澳門賭收能否持續上升,關鍵在於 「貴賓廳萎縮後的替代動力」以及「非博彩轉型的成功」。
一. 短期:旅遊復甦帶動,但增長動能不均
中國內地及國際旅客回流,加上節假日效應(如「十‧一」黃金週、春節),二零二四年下半年賭收有望維持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同比增長。然而,這一增長部分得益於低基數效應,實際消費力仍受中國經濟放緩影響,尤其是高端賭客(貴賓廳)的消費尚未完全恢復。此外,澳門賭場的中場業務(大眾賭客)雖穩健,但利潤率較低,難以完全填補貴賓廳的缺口。
二. 中期:非博彩轉型是關鍵,但競爭加劇
澳門政府要求博彩企業加大非博彩投資(如會展、娛樂、餐飲),以實現「適度多元」發展。這一政策方向正確,但能否成功吸引高質量旅客,仍取決於:大灣區旅遊整合(如橫琴發展能否擴大客源);與東南亞賭場(新加坡、菲律賓)的競爭力;高端娛樂體驗的差異化(如演唱會、體育賽事)。
若轉型順利,二零二五至二零二六年賭收年均增長或維持百分之十至十五,否則可能面臨增長放緩。
三. 長期:結構性放緩,增長趨向「新常態」
隨着中國持續打擊跨境賭博及資本外流,澳門的貴賓廳模式難以回到昔日輝煌。未來賭收增長將更依賴中場客+非博彩收入,增速可能放緩至百分之五至八,與澳門整體經濟增長趨同。此外,全球經濟波動、地緣政治(如中美關係)、甚至虛擬博彩的崛起,都可能成為潛在風險。
總結:澳門賭收「回得去量,但回不去結構」
澳門博彩業的復甦勢頭仍在,但已進入「量增利緩」的新階段。短期內,市場可樂觀看待旅遊帶動的反彈;但中長期而言,投資者需關注:中場客的消費力能否持續提升?非博彩業務是否真能成為新引擎?貴賓廳是否已觸及天花板?
若澳門能成功轉型為綜合旅遊娛樂中心,賭收仍可穩步增長;否則,行業可能面臨增長瓶頸,甚至被其他亞洲賭場(如新加坡、越南)逐步取代部分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