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虹指服務需求有上升趨勢 「兒童早療服務」完善空間大

 【特訊】立法議員陳虹指出,按照國際普遍情況,0至六歲發展遲緩兒童的發生比率約佔百分之六至八。現時,澳門平均每年超過六千名新生兒,依此估算澳門每年新增近四百宗兒童發展障礙案例。隨著社會對早期療育認知的提高,家長願意及早為幼兒作評估,社會對早期療育服務的需求有上升的趨勢。

 為完善本澳的早療服務,政府在二0一六年成立了兒童綜合評估中心,二0一七年更進一步成立了兒童康復治療中心,為本澳六歲及以下的疑似生長發展障礙的兒童提供一站式、跨部門和多專業的評估和治療服務。然而,當局現時的早療機制、投入早療服務的資源、人才,乃至對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的支援,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間。

 有家長向她反映,兩歲半之前的幼兒能夠接受到衛生局評估服務的機率不高,當局認為幼兒發展尚未成熟,除非是發現有明顯和嚴重發展障礙的兒童,才會安排評估。一般認為兩歲半後才是接受評估的好時機。如果兩歲半做評估,評估完成時已經三歲了,還沒有等到治療就要入學了,擔心小孩未能考取心儀的學校。因此,一些家長選擇到私人機構為孩子做評估和治療。但是,私人機構的評估費用要八百至一千八百元,每次治療費要六百至八百元,這對基層家庭有一定的壓力。更有一些家庭的父或母一方放棄工作,全職照顧幼兒,導致家庭負擔更加沉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每投入一美元在早期療育便可節省三美元的教育成本,且越年幼的兒童,其智力發展的可塑性越大。在三歲前接受療育,其治療效果為三歲以後的十倍,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期。家長希望政府能加大資源投入,完善零至三歲幼兒早期療育和教育啟蒙的服務。

 為此,她提出以下質詢:

 「一、現時當局對於0至三歲的幼兒,認為有需要轉介做評估的標準是甚麼?有何具體準則和指引?當局將如何優化相關評估機制,並提供清晰的早療發現、評估、轉介等流程資訊?

 二、當局將如何加強對兩歲半前幼兒的早療篩查服務?會否考慮讓社服機構和托兒機構共同開展早療篩查合作計劃,進一步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三、隨著社會對早期療育的服務需求增大,家長慨嘆現時相關資訊、社區資源服務非常不足,家長難以判斷幼兒的情況是否需要注意或介入,家長感到束手無策。想問當局如何加強早期療育的宣傳教育,是否考慮進一步擴大與社服團體的合作,進一步充實社區早療服務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