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免疫學病毒學及中醫學角度提出建議 澳大三專家剖析病毒防疫法

 【特訊】新型冠狀病毒持續肆虐,相關資訊不斷湧現,準確程度不一。為讓社會對疫症有更充份的科學認識,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三名專家分別從免疫學、病毒學和中醫學角度,剖析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方法。

 疫症當前,如何提高抗病免疫力?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免疫學專家陳新教授表示,免疫力對抵抗傳染病有決定性作用。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持續蔓延,大眾更應努力在日常生活提高免疫力。第一步是堅持規律、適量的運動。每天運動三十至四十五分鐘,可以增加一些免疫活性細胞的數量和功能,也會令大腦釋放一些令人感到愉悅的神經遞質,間接提高免疫力。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士,如果血氧含量低、心肺功能不夠強大,癒後能力會較差,因此我們應該平日透過運動,增加血液含氧量和心肺功能。另外,均衡飲食也能提高免疫力。蛋白質是構建抗體的材料,應該三餐都攝入。主食方面,他建議,選取全穀和雜糧,補充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促進免疫力。新鮮蔬果也有大量促進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質,每餐都不可缺少。維生素D3等一些營養品對提升免疫功能也有一定作用。與此同時,睡眠充足也是健全免疫力的保障。缺乏睡眠會令我們對病毒的抵抗力顯著下降,因此建議每天睡七到八小時,盡量早睡早起、定時作息。

 新型冠狀病毒如何傳播?可以怎樣預防?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病毒學專家王穎教授解釋指,新型冠狀病毒有兩個已知的主要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傳播(咳嗽、打噴嚏)和接觸傳播(用接觸過病毒的手挖鼻孔、揉眼睛等),不排除還有其他傳播途徑。雖然口罩不能攔截病毒的微小顆粒,但能吸附運送病毒的小水珠,達到過濾效果,因此大家出門應帶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已經足夠,毋須使用N95口罩。人們應從自身做起:勤洗手、不接觸野生動物、正確佩戴口罩、減少聚會和人群聚集,從而減少病毒暴露機會,如有疑似症狀,必須盡快求醫和隔離。她指,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傳染病比較頻繁,每次突發的大規模傳染病都會對生命、社會和經濟,以及每個人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響。我們當下能做到的,就是從科學角度正視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傳染病,做好自我預防和隔離。

 二00二-0三年在廣州親歷「非典」救治過程的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中醫內科學專家趙永華教授認為,粵港澳乃「嶺南多濕之地」,從中醫理論來看,潮濕的氣候對平日消化功能較弱(尤其是稍食油膩、寒涼食品就惡心、腹瀉的人)影響較大,即「外濕引動內濕」。新型冠狀病毒病變的早期表現包括低熱、乾咳,伴有消化道症狀,近期亦發現部份患者的糞便有病毒核酸,可見該病與肺和胃腸道的關係較為密切。在氣候「多濕」的嶺南地區,大家可食蘿蔔、芹菜等纖維素較高的蔬菜,調整腸道微生態環境,同時煲一些健脾祛濕的湯水,根據口味和體質進行針對性的調養。乏力、精神不振,可加北芪、炒白朮;舌苔白膩邊有齒痕、時有惡心,可加陳皮、砂仁、生薑片;大便時有不成型,可加黨參、淮山藥。另外,他建議人們可自製香囊,在乾淨紗布或綢布袋內裝入適量廣藿香、佩蘭、肉桂、艾葉、石菖蒲和白芷等中藥,佩戴身上或在家中放置,既可醒神防疫,又能紓緩心情,營造健康家居。

 陳新博士,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生物醫學教授、副院長;一九九一年在廣州中醫藥大學獲得中醫學博士學位,其後從內梅亭大學(荷蘭)獲得免疫學博士學位;一九九九年起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工作;二0一四年起任職於澳門大學。

 王穎博士,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在香港大學醫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曾於耶魯大學醫學院進行丙型肝炎病毒藥物研究工作,二0一三年加入澳門大學。其課題組的研究方向之一為病毒引起的機體免疫反應治療藥物的開發,曾在澳門承擔多個關於病毒學的科普項目。

 趙永華博士,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曾於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科急症病房任職,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之後在廣州中醫藥大學取得中醫內科學博士學位,二00二-0三年在當地親歷「非典」救治過程;現為澳門科大醫院特約中醫生;去年加入澳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