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口)少年的你:絕望中開出美麗的花  王珉

 記得電影《動物世界》賭徒對登上遊輪、試圖用牌局改變人生的鄭開司說:「在動物的世界裡,只有利益,沒有感情。」而在電影《少年的你》中,鄭警官對被欺凌者陳念說:「你見過野生動物的眼睛嗎?牠們在死之前,毫無表情。」近年來,不管是未成年人,還是成年人,都把動物世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洗牌過程,浮躁的社會戾氣傳到校園。旁觀者冷眼旁觀,在創傷後深深刺痛被欺凌者的心。

 冷眼旁觀的校園欺凌者

 《少年的你》在內地幾經撤檔,先是從德國柏林撤賽,又在6月27日被迫撤檔,直到10月25日才上映,是因為電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園欺凌問題,使得定檔過程一波三折,但卻絲毫不影響其票房,首日票房過億,口碑迅速在社交平台發酵。這部殘酷青春題材,對校園暴力現象的寫實聚焦,像是一招制敵的擒拿格鬥,以期快準狠地遏制欺凌者的招數。雖然一針見血,但這種方式直觀呈現出:排擠的動作,衝突的肢體,侮辱的語言,網路語言的暴力等,全部隱藏在看似純真善良的高中生笑容下。

 全片以主觀鏡頭,代入受害者的情境中。片頭,陳念的同窗好友胡小蝶從喝優酪乳到跳樓,到陳念用衣服將她的屍體蓋上,觀眾雖沒看到血腥的場面,但手機微信輸入字體,以及對陳念的定格拍照,讓陳念的聲音一直壓在心底。從畫面特寫,切換到近景,鏡頭仰拍俯拍調度,快剪的視聽語言圓滿呈現出個體和集體的衝突。

 胡小蝶死後的第二天,校園恢復平靜,同學們有說有笑,彷彿忘記了慘案,彷彿不堪欺凌而跳樓自殺的胡小蝶與他們無關。其後,陳念也沒有向員警陳述胡小蝶受辱的情況,使得自己成為下一個被欺凌的物件。校園暴力的可怕之處在於,旁觀者這一群體,他們有的應和,有的協助,更多的是事不關己的「吃瓜群眾」。而陳念本人也曾是旁觀者,胡小蝶自殺前曾向陳念傾訴:「她們一直欺負我,你們為什麼不做點什麼?」因為從眾心理的冷漠膽怯和無知少年的邪惡不自知,使得校園霸凌愈演愈烈。

 家庭缺位給家長上一課

 電影在講述每個角色時,都展現了原聲家庭的問題。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因素共同正向發力,才能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小北和陳念互為硬幣的正反面,陳念代表青春期乖巧順從的典型,而小北則代表反抗叛逆的縮影。從旁觀者到被欺凌者,再到怒從心生把魏萊推下樓梯的「施暴者」,陳念的心理變化耐人尋味。原生家庭的缺位,讓人感到暴力漩渦中的絕望。小北和陳念缺少太多的家庭關愛,所幸他們能遇見彼此,為對方找到希望。陳念母親在片中只有四次出現,大部分是在電話中傳達關愛。可以說,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在於家庭教育的缺失,這部電影給中國父母上了一課。

 而魏萊的母親像韓國電影《寄生蟲》式的富人視角,灌輸「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打地洞」的理念,更是斷送了魏萊的後路。魏萊是優等生,家庭情況優越,成為同學擁躉的對象。但在家中她卻是「被欺凌者」。因為複讀的原因,父親一年都不和她說話。她試圖在學校找到家中的地位,在同齡人面前爭強好勝,用盛氣凌人的優越感打擊那些窮學生,用高傲的一面拉幫結派。在欺凌弱勢群體的快感中,消弭家庭的厚望,和缺愛的不安全感,彌補親情的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