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觀順德博物館時,有機會參觀「香雲紗」的製作展示。年幼時,在內港陋巷居住,見不少婦女(部分男性)穿上黑色名為「暑涼」的唐裝衣服,它其實源於「香雲紗」。
其實「暑涼」仍「薯莨」之誤。薯莨,有很多名字,例如赭魁、薯良、血母、雞血蓮、朱砂七、紅藥子、金花果、紅孩兒、孩兒血、牛血蓮、染布薯等。屬多年生縮根性纏繞藤本植物,全株光滑無毛,莖杆圓柱型,質甚堅韌,基部長有堅硬的棘刺,多攀附在喬木或灌本叢中。多年生塊莖,基部長裸露地面,為優良的紅褐色染料。薯莨內含大量韖質成分,亦含單寧酸,不堪食用,多作為製革、染魚網、繩索及布疋染料之用。
上世紀三十年代,廣州市郊出土了一塊推算為晉朝時期,用薯莨染整過的一面紅一面褐的麻織物。這便是後來南方生產的「香雲紗」的同類布類。
香雲紗原名「響雲紗」,雲紗,本名「莨紗」它的特點是以桑蠶吐絲為原料,經線以絞紗組織織成白胚紗,再經廣東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含有寧膠與單寧酸)多次浸泡、曬塗於練熟的坯綢上,使織物粘聚一層黃棕色的膠狀物質,後用珠江三角洲地區特有的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河湧淤泥覆蓋,經反復多次晾曬、水洗、發酵,加工而成的一種昂貴的紗綢製品。由於穿著走路會「沙沙」作響,所以最初叫「響雲紗」,後經昔日上海、江浙一帶的文人喚之「香雲紗」,廣東人則稱「莨紗」。
以薯莨染整衣服的起源,民間有傳說:正因薯莨浸泡漁網能使捕網變得堅固耐用,珠三角漁民在浸泡網料時,衣服上也染上了薯莨汁,時日久之,漁民的衣服和其工作環境的河湧泥漿產生變化,他們經浸泡過的薯莨汁後衣服也像漁網一樣堅挺,而因為沾染了河泥後,更使衣服發出黑色的光澤。衣服越穿越柔軟耐用。珠三角部分地區(如順德倫教),到處是桑基魚塘,生產絲綢的人逐漸將漁民浸泡織物、捕網的方法,用於浸泡絲綢面料上,相信這便是「莨紗」綢染的前身。據不少廣東地方縣誌資料等典籍介紹,十九世紀,南海西樵一帶便開始使用薯莨、河泥等對平紋綢進行染整,經過浸莨汁、封莨水、過河泥等十多道工序後,使原來柔軟的綢緞變為厚樸的「黑綢布料」。
在二OO八年,「香雲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香雲紗染整工藝」傳承人親身講解,團友獲益良多,令大家知悉染整工序有:
「坯綢、精練、浸暮莨汁、晾曬、重覆上述浸曬過程多遍、煮綢、多次洗曬莨汁、再煮綢、再多次洗曬莨汁、再煮、曬乾、過河泥、洗滌、曬乾、攤霧、拉幅、最後整裝入庫。」
而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過河泥」,它是曬制「香雲紗」的關鍵工序,需用上倫教本地採挖的無污染河泥,把灰黑色純淨的河泥攪成糊狀,薄敷於經多次莨水浸泡的綢面,讓薯莨中的單寧酸與河泥的高價鐵離子發生化學反應,令綢面變成黑、褐色。而該項工序更須在夜間進行,天亮前完成,避色陽光把綢布底、面皆變成黑色。綢布清洗乾淨後,塗泥的一面,便會變成深啡色或黑色,沒有塗泥的一面則呈茶色或棕色,這便成了正黑、背褐「兩面異色」的香雲紗布料,又名「黑膠綢」,夏日把它罩在身上,清涼爽快,故幼年便一直將這黑衣裳當為「暑涼」,實為「薯莨」之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