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立法議員陳亦立指出,近日有學術機構聯同高校發佈關於《回歸以來澳門民生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民指報告》),根據相關媒體的資料顯示,總體研究結果指出,在居民滿意度的客觀指數方面,得分最低的三個主題分別為醫療、交通及居住狀況。《民指報告》將本澳醫療排在最低分的第一位,確實令他感到驚訝及慚愧,當然單憑一份研究報告未必能夠反映出事實的全部,但學術機構通過「數據資料分析,指出政府往往認為某方面工作做得不錯,但居民主觀上無法體現到」,從而認為研究報告能綜合反映居民對民生問題的主觀認知。
《民指報告》在醫療衛生調研方面,主要指出「專科醫護人員缺乏,人口老齡化等對醫療體系構成一定壓力,居民輪候公營醫療服務時間較長,建議推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與遠程就診及便民就診,更希望醫院能提升質量與服務水平」。而在本月十日第五任行政長官候選人政綱宣講及答問大會上,專業界選委、衛生局醫生同樣向候選人表示公立醫院醫生壓力大,沒有充足的休息時間,確實會影響醫療質量和服務水平。
眾所周知,醫療問題是涉及社會民生發展的重要事項,同時也可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問題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年來,只是公營醫療一枝獨秀,公私營醫療市場明顯失衡,就算有規模的私營醫院,也只能透過政府的購買服務來維持基本運作,而私人醫療中心或診所卻要與琳琅滿目的免費醫療項目去競爭,長遠而言,這樣的施政方針和福利制度對澳門未來的醫療發展是相當不利的。
針對以上問題,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民指報告》將本澳醫療排在最低分的第一位,業界認為單憑一份研究報告未必能夠反映出事實的全部,問題是政府近年在醫療範疇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但居民主觀上無法體現到,請問政府怎樣面對相關的調查結果?會否深入研究問題出在哪裡?今後將會從那幾方面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二、當前公營醫療體系的工作量十分龐大,前線工作人員都在加班加點來縮短市民的輪候時間,問題是超負荷的工作量絕對會影響醫療質量與服務水平,但反觀整個私人醫療市場卻存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為此,請問政府未來打算採取怎樣的有效措施,平衡澳門的公私營醫療發展(除了「醫療券」有其他新措施嗎)?
三、本地公營醫療一枝獨秀,但政府近年又不斷強調公私營醫療需要平衡發展和互補不足。請問目前公私營醫療市場明顯失衡的現象是政府的施政目標嗎?只考慮市民的醫療福利,不照顧私營醫療人員的生存空間對社會的和諧有好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