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小憩)小康  邱文

 今年,是國家全國建成小康社會攻關之年,在國家、澳門不同層面都紛紛論述,令人們感到鼓舞。固然,對「小康」的指標,可以有不同數據作衡量,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三千美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八千美元等,儘管經歷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國不少經濟發展成就喜人,但,受制於幅員廣闊、資源分布不均,便呈現先進發達與落後貧困地方共存的一個複雜大環境。

 為此,小康社會所表現的,也只能算是國家的大概面貌,需要國人從繁榮景象光輝一面,也能看到「陰影」那片鮮為人知的「短板」。正如,國家仍努力不懈推動扶貧、脫貧,澳門特區也參與幫扶貴州省從江脫貧,藉先進發達地區帶動落後貧困地區,實現共榮。

 這讓人們看到,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匯聚不同力量,攜手前行;不獨要國家出臺政策措施,也有賴地方政府間互相扶持,以至更需要人們懷抱關懷之心,集合種種力量,始能眾志成城,破解難題,勁往一處發,實現國家、國人共榮的美好願景。

 如果說實現小康社會有待各種指標來檢視衡量,那麼,在澳門,以至珠三角一帶,人們便能親身感受富裕地方的一面。儘管,世上每個地方莫不有自身在發展進程中遇上的問題、難題、矛盾,但是,如果能求同存異,集中力量逐一化解,小康社會、富裕社會,總能降臨,好好改善人們生活,推動個人自我發展的同時,反過來,也是攜手共建社會,共建人們福祉的源源動力。看看珠三角今天景象,對比四十年來發展進程不同階段,便教人感慨良多,也能找到確切答案。

 當我們在珠三角遊走,享受繁榮進步帶來人們美滿生活的同時,這股發展變化的巨大差異張力,正好告訴大家,珠三角、澳門早已越過「小康社會」,邁向富裕地區;但是,我們不會忽視偌大國家中還有或這或那「短板」在等待人們支援,拉一把走上小康,一起過上愜意生活,展現共建、共享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