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AI竟成「僅退款」幫兇?  蟲不語

「僅退款」三個字,在電商圈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幾年前,某電商平台率先推出政策,規定消費者收到的商品若存在品質問題,可提出「僅退款」申請,經平台介入審核後,無需商家同意即可「不退貨僅退款」。為爭奪市場,多家大型電商平台紛紛跟進。

本是一項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售後機制,也確實解決了不少實際問題,但實施過程中這三個字卻逐漸變了味──部分消費者在「貪小便宜」心態驅使下,利用「僅退款」政策大肆薅羊毛,總是吹毛求疵,千方百計在雞蛋裏面挑骨頭,甚至動手「製造」問題,只為達到「零元購」的目的。如此行為已令人不齒,豈料更惡劣的行徑接踵而至──買家用AI生成假圖來申請「僅退款」的話題,近日登上熱搜,着實令人心寒。

好端端的水果被生成發霉變質的模樣,新淨的棒球帽被加上大面積污漬,毫髮無損的服裝被硬生生改出破洞……眾多利用AI技術輕鬆生成的「僅退款」圖片,有些製作精良真偽難辨,有些漏洞明顯「一眼假」,更有甚者連圖片上「AI生成」的水印都懶得抹去,只是一味要求平台退款。此前更有報道指出,利用AI工具騙取退款不再只是個人行為,而是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有專人指導買家如何操作以提高退款成功率,甚至通過網絡公開出售價格高達數百元的相應「教程」。

如此行為,於情於理都令人難以接受。對此,有律師直言,消費者利用AI偽造圖片再申請退款之行為,可能構成民事、行政以及刑事等多個領域的違法,涉案金額較大者,將涉嫌構成詐騙罪。

從另一個角度看,此舉令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小商家們叫苦不迭:一方面,是來自形形色色退款申請背後的惡意;另一方面,是平台判定「僅退款」是否成立時對買家的「偏心」……當貨款兩空的情況漸成常態,小商家們難以承受。恰好,筆者有一名做電商多年的老友,閒聊時也曾談及此話題。對部分平台為搶佔市場而過度偏袒消費者之行為,儘管朋友對此十分不認同,但作為依附於平台討生活的小商家,除了不滿與抱怨,似乎也只剩無奈了。

其實,如此現狀早已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據報道,針對社會集中反應的「僅退款」問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於二零二四年便約談過主要電商平台,針對平台利用「僅退款」規則擠壓商家生存空間、助長低質低價競爭風氣等問題提出整改要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監管部門亦對此做出回應,稱將督促平台明確規則的適用範圍和具體情形。

此後,多家電商平台表示將調整優化規則,部分平台已宣布取消或限制「僅退款」功能。相信通過多方的不懈努力,最終能還市場一個更加公平的交易機制。末了,更希望極少數惡意薅羊毛的消費者,能真正意識到自身行為的不妥之處,千萬別為了蠅頭小利丟了做人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