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業指急診服務須具急診設施方能提供服務 衛生中心基層醫療延長服務時間

 【特訊】衛生局代局長鄭成業就立法會宋碧琪議員書面質詢答覆如下:

 急診醫療服務必須在按照標準急診服務要求設置的地點才能進行適當的診治,相關設施需要具備專業的設備和醫療配套,如可提供二十四小時血液化驗、影像檢查如X光檢測、電腦斷層掃描(CT))及超聲波等的化驗室。同時,作為急診站的各項設備和配置,更需要符合提供醫療服務的條件,特別是電子產品比較多且更新周期較快的醫療設備,更加需要有一定的支援。此外,由於部份急診病人需因應病情安排即時的專科治療,急診部門的駐診醫生均具備多年急診工作經驗,並有急診專科醫生二十四小時支援,也可傳召其他專科醫生。而衛生中心主要提供基層醫療保健服務,與急診服務的設置有所區別,因此並不適合提供緊急醫療服務。

 二0一七年,衛生中心門診約八十一點三萬人次,較二0一二年增加約四成半。按統計暨普查局公佈的本地人口推算,平均每名本地居民於衛生中心求診一點五次。除基層醫療服務,衛生中心又承擔健康促進,開展大量的衛生健康教育工作,而本澳的基層衛生保健網絡更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典範,充份說明衛生中心工作的成效及其重要性,已完全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功能。

 此外,為回應市民對夜間和節假日門診的需求,衛生部門通過延長衛生中心服務時間、開設節假日門診等措施,提供便捷的醫療服務。現時,共有八間衛生中心和1間衛生站延長服務時間至晚上八時,其中四間衛生中心延至晚上十時。資料顯示,二0一七年於延長服務時間內的非預約門診接近三點九萬人次,節假日門診約四千人次,合共佔衛生中心整體門診的百分之五點三。

 為讓市民獲得適時、適切、便捷的醫療服務,衛生局一直有資助非牟利醫療機構向市民提供免費或資助的醫療服務,又透過醫療補貼計劃的推行扶助私人衛生單位,充份發揮社區醫療資源的作用。未來,將繼續拓展更多公私營協作的機會,以維持特區政府、非牟利、私人醫療機構三方並行發展的模式,致力保障居民健康。

 為進一步培養醫療專業人才,特區政府將繼續透過設立特別助學金、舉辦升學講座等措施,鼓勵本澳青少年投身醫療行業。

 其中,衛生局按年培訓本地全科醫生,並已制訂專科醫生的培訓規劃,而負責統籌全澳專科醫生培訓工作的澳門醫學專科學院已於十月份成立,同時衛生局正制訂《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法律草案,建議設立持續專業發展(CPD)制度,未來不同的專責小組將根據專業範疇和社會發展需要,有系統地開展相應的公私營醫療人員培訓工作,以提升醫療人員的專業水平,促進本澳醫療事業的長遠發展。

 立法議員宋碧琪書面質詢如下:

 一、遇到急診或節假日,山頂醫院輪候時間十分漫長,而分佈于各區的多個衛生中心又無法提供有關服務,請問當局,依據不同衛生中心的實際情況,未來可否對相應衛生中心進行適當改建或擴建,增添設施設備,從而拓展衛生中心的急診等服務功能,並透過增加節假日服務時間,分流山頂醫院過多人流,全面縮短輪診時間?

 二、過去,當局透過加強與非牟利及私人醫療機構的合作互補,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社會輪診時間過長等問題。為進一步更好發揮社會醫療資源作用,有效減緩急診等醫療需求對公立醫院的壓力,請問當局未來如何繼續與私人或非牟利醫療機構擴大合作力度,持續提升改善當前醫療服務現狀?

 三、衛生中心等醫療實體功能得不到最大發揮,利用率不足,根本上是因為醫護人手不足的制約,未來在整體醫護人資規劃、醫學人才招生培訓、外地醫療專才回流等方面,當局有何詳細計劃,何時能真正解決醫療人手短缺的問題,全面提升醫療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