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成長)父母與子女,注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安然

從被母親牽着幼小的手,到青春期時與母親漸行漸遠的別離;再到親眼見證母親由入院時的健康,短短兩個月後卻在火葬場化為灰燼。這,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漸行漸遠的別離。

紀伯倫曾說:「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但並非因你而來。」這句話深刻地詮釋了生命的自由與獨立,愛與生命一樣,都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

人們常認為孩子離不開父母,但事實上,許多時候,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長大以後,每次從故鄉到他鄉的旅程,母親總是捨不得,淚光在她眼中閃爍,而我也總是忍痛轉身,不忍直視那滿含心疼與不捨的母親。成年以來,每年回鄉探母一次,已成為我對自己最低的要求。因為工作與學習的緣故,身在他鄉的幾十年裏,我回鄉的次數也僅有幾十次。這是遊子無法填補的親情遺憾。

從我與父母的別離中,我作為父母也開始明白,孩子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而是一位在人生旅途中獨立的旅人,最終會走上自己的路。這或許會帶來感傷,但最終應是祝福與放手。與其過度擔憂未來,不如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隨着孩子的成長,親子關係也會隨之轉變。當子女長大、離家求學或工作,從家庭中獨立出去,父母的愛也會從「參與」轉向「祝福」與「接納」。

從親子關係的必然演變,也提醒父母親子關係在相互成全中持續成長。「父母與子女,注定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親子關係隨着子女的成長,最終會走向各自獨立的道路,但這並非悲傷的結局,而是一段關於「目送」與「成全」的過程。父母的角色從全力扶持轉變為目送孩子展翅高飛,學會放手,讓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才是真正的愛。正因如此,我們應該珍惜當下,不問過去,不想未來,安靜而自由地度過每一天。

在火葬場的爐門前,母親被送進爐內。雨絲被風吹斜,飄進我的眼中。我掠開雨水與淚水交織的頭髮,深深凝望,這是我與母親的最後一次「目送」。這是人到中年才敢承認的事實:孩子並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而是一場盛大的借過。當我們拿着那張與父母別離的車票,當父母守着老房子期待孩子的歸來,當孩子奔赴自己的世界,這一切都驗證了那句「兒行千里母擔憂」。而作為父母與子女這一路的親子關係,將在祝福聲中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