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澳博的取捨 泰來

澳博近期的兩項資產動作引發市場關注:一邊主動放棄內港十六浦娛樂場的運營權,另一邊則以十七點五億收購新口岸的凱旋門酒店。這一看似「二選一」的決策,在我這外行人眼中充滿疑問──為何要捨棄內港有獨大優勢的資產,轉而布局競爭激烈的區域?

澳博主席何超鳳對此給出明確解釋:凱旋門酒店地處澳門半島娛樂、酒店及旅遊流量的核心集聚區,周邊地標形成的集聚效應蘊含龐大商業潛力。作為新口岸的成熟物業,其娛樂場仍有拓展空間,納入澳娛綜合運營體系後,有望釋放更大增長動能。這一說法直指澳門博彩業「流量為王」的核心邏輯,新口岸密集的酒店群與遊客量,確實能為澳博帶來更穩定的客流支撐。

放棄十六浦的決策,則藏着現實困境與長遠考量。十六浦雖位於內港,曾被寄予「獨大」期望,但多年發展未達預期。關鍵規劃「十六浦至珠海灣仔跨境通道」早在二零零九年便被提及,卻始終停留在紙面,「只聞樓梯響」的狀態讓內港的區位優勢難以轉化為實際客流。相較於新口岸的成熟配套,內港舊區改革進度緩慢,娛樂場運營成本與收益逐漸失衡。

從商業邏輯看,澳博的選擇更像是「止蝕優化」。當前博彩業復蘇節奏未及預期,十六浦的運營已難貢獻穩定利潤,將其打包轉售反而能較易做到資金回籠,聚焦更具潛力的新口岸板塊。而收購凱旋門酒店,可快速補強澳博在核心旅遊區的物業布局,與周邊業態形成協同,這一進一退間,實則是對資產品質與增長潛力的重新排序。

對於澳博而言,放棄十六浦並非捨棄內港價值,而是避開短期發展瓶頸;收購凱旋門也非盲目跟風,而是鎖定客流核心區的戰略布局。這場資產調整,既是對澳門不同區域旅遊價值的精準判斷,也是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務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