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十三日電】(記者 尹倩芸)從泰國曼谷到巴西聖保羅,街頭駛過的電動汽車不乏中國品牌身影;泡泡瑪特海外門店前,年輕人為搶購一隻LABUBU玩偶排起長隊;割草、掃地......功能各異的中國家用機器人在跨境電商平台上熱銷。
這些發生在世界不同角落的日常,正重塑著「中國製造」的全球印象。驅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力量,正是日益活躍的中國民營企業。
不同於過往簡單的「產品出口」,當下民企「出海」已日漸深入。從潮玩到新中式茶飲,從智能家居到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具有創新力的中國品牌,正逐漸成為海外消費者「衣食住行」的一部份。
他們的產品未必比同類海外商品便宜,卻能够吸引用戶為創新技術、獨特設計或是文化體驗買單。觀察認為,民企「出海」正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攀升,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全面升級。
這一變化很大程度上源於民企創新活力的持續增強。全國工商聯發佈的調研分析報告顯示,二0二五年中國民營企業五百強中實際填報企業的研發費用總額一點一三萬億元人民幣,平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百分之二點七七。
數字技術的普及則為企業「出海」鋪設了更便捷的通道。以希音(SHEIN)、阿里國際站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平台,將「千人千面」的個性化需求與中國供應鏈高效對接,也讓「中國製造」更直接、快速地觸達全球消費者。
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全國跨境電商主體已超十二萬家,海外倉數量突破二千五百個。在專家看來,中國已構建起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體系與高效的跨境電商生態,完善的供應鏈叠加強大的數字化能力,讓中國企業的生產和服務能力得以更好輻射全球。
但「走出去」僅是開始,「走進去」才是關鍵。深入本地市場、理解當地文化,已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修課」。在全球簽約當地藝術家進行創意孵化,因地制宜推出帶有區域文化特色的產品,中國潮玩品牌泡泡瑪特通過一系列舉措有效提升了在當地市場的消費認知度。
這樣的本土化思維,也成為更多中國民企的「出海」共識。例如,手機廠商OPPO針對拉美用戶愛好歌舞的特點,優化手機拍攝的社交娛樂功能;針對印尼近海區域信號弱的問題進行技術攻關,實現「僅一格信號也能通話」。
據介紹,目前OPPO業務覆蓋全球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約六成出貨量來自海外。OPPO海外負責人稱,正是本地化的深度,成就了全球化的廣度。
如今,中國企業的本土化實踐不僅局限於產品適配,還通過建立海外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供應鏈體系,雇傭和培養本地員工等多種方式,實現與當地社會的深度連接。
這種連接不斷釋放出溢出效應:企業能够更精準響應各國市場差異化需求,同時帶動當地就業與產業升級,創造更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此過程中,海外市場對中國品牌的認知也逐步實現從「價格」到「價值」認同的躍升。
這一轉變不僅見證了全球消費者如何重新定義「中國製造」,更是中國企業與全球市場深度融合的真實寫照。隨著這一進程不斷深入,一個更加創新、開放的中國形象日益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