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雲南舉辦「坐著火車唱民歌」文旅主題推廣活動。列車上,傣族的溫婉柔美、藏族的遼闊高亢、彝族的熱情奔放、納西族的古樸神秘……共同譜寫著一部宏大的「雲南聲音志」。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雲南民歌。」「壓力大時聽一聽,瞬間被治癒。」「想去雲南『按摩』耳朵。」中新社記者在活動相關短視頻留言區看到,網友對雲南民歌的「土味」評論少了,溢美之詞多了。
雲南位於中國西南邊陲,居住著26個民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悠久,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是名副其實的「歌舞的海洋」「音樂的天堂」。
20世紀50至70年代,雲南民族音樂以繁榮的姿態散發出奪目光彩。大批根據雲南民歌改編創作的歌曲,經由電影《五朵金花》《阿詩瑪》《蘆笙戀歌》《山間鈴響馬幫來》的傳播在中國家喻戶曉,《小河淌水》《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有一個美麗的地方》等歌曲更是享譽國際舞台。
短視頻時代,雲南民歌迎來二次爆發:「山對山來崖對崖,蜜蜂採花順山來……」沉寂多年的經典《彌渡山歌》翻紅,被視頻博主廣泛用在展現田園生活、旅行Vlog中,表達愜意心情。
當高亢嘹亮、婉轉起伏的彝族「海菜腔」響起,自帶原始的山野力量感,吸引無數音樂博主爭相翻唱,甚至相互PK。
「崩布愣崩崩、比安崩、甘比崩……」潑水節歌曲《up耿馬》全網觀看量超100億次。
一群雲南彝族學生將火把節歌舞包裝時尚後搬上短視頻平台,讓無數網友直呼「想去體驗」。
雲南民歌為何能在網絡破圈,實現一場現象級的「雲端」共振?
「雲南處在中國、東南亞、南亞文化圈碰撞帶,加之多民族交融,令民歌極致豐富,總能給網絡帶來新鮮感。」《up耿馬》作曲者、雲南佤族音樂人茶艾南告訴記者,在短視頻時代,網友劃走一條視頻僅需數秒,衝擊力決定「生死」,雲南民歌天然叠加多聲部、多節拍、多語言,剛好踩中「生死線」。
「我看過一條高讚評論寫道:聽完《小河淌水》,像給耳朵做了SPA。」雲南知名作曲家萬里認為,當工業化、標準化的音樂充斥耳邊,來自雲南山野,帶著泥土芬芳和未經雕琢的原聲,具有強大治癒力,顯得無比珍貴。
為了雲南民歌重放光彩,官方、媒體和本土音樂人亦在努力。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策劃大量相關活動,其中「雲南民歌大家唱」活動傳播量超35億次,聯合媒體推出的「民歌大觀」雲南經典音樂分享會通過網絡在海內外傳播。各族青年音樂人合力挖掘民族文化礦藏,融入現代音樂元素,佳作頻出。◇(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