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昨日起一連兩日舉辦「第一屆數字素養國際會議暨第五屆高研院周年學術研討會」,來自牛津大學、維也納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知名院校超過五十位專家學者齊聚澳大,圍繞「塑造數字素養的未來:概念、評估與包容性」的主題,從法律、人文、社會、科技等多維視角,對數字素養展開深入探討與交流。
開幕式上,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副局長丁少雄致辭表示,近年澳門高等院校深化數字化建設和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培養,各高校發揮自身優勢,增設不少與資訊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的學位課程,實現跨學科融合,滿足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吸引澳門乃至周邊地區優秀學生報讀。他指出,培養具備數字素養的人才,關係著國家和澳門的競爭力,影響著驅動產業升級的新質生產力。
澳大校長宋永華表示,高研院的年度會議已發展成為匯聚全球學者的關鍵平台,不僅促進跨學科對話,也持續深化國際間的學術交流。是次會議主題緊扣社會核心議題,與會者透過探討數字素養如何塑造個人與集體身份,以及其在各領域的應用,共同推動一個更為包容、重視倫理、以人為本的數字未來願景。
澳大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於興中在會議引言時指出,現時大眾對算法如何影響自身選擇、數據如何被收集,以及人工智能系統如何影響日常生活,仍缺乏足夠認知。他強調,若要真正實現網絡治理、人工智能治理、數據治理與數位安全的目標,必須先賦予個人理解並參與這些系統的能力。是次會議將作為數字素養研究的基石,糾正當前大眾對數字素養的嚴重忽視,從而將數位時代轉變為全民賦能的時代。
研討會設有三場主題演講、六場專題討論及兩場圓桌會議,涵蓋多個當前關鍵議題,包括數字素養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框架、數字素養與教育、面向弱勢群體的數字素養、性?及家庭與數字技術、數據登記與應用等。其中,兩場圓桌會議以「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運用」為主題,超過二十位的資深教育工作者,就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的關鍵議題展開深度對話,分享真知灼見。
今屆研討會延續過往成果,再度匯聚多個領域的專家與年輕學者,為公眾、教育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搭建交流平台,從理論探討到實務評估,推動跨界合作,探索面向永續、公平與共融未來的務實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