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道路凹凸不平,事情不順利、不如意,又或潦倒波折,形容上書語有這樣一個的辭彙【坎坷】。前人曾鞏之《送陳商學士》詩云:「公於萬事不雕鐫,心意恢恢無坎坷。」而蘇軾在《王定國馬上見寄》亦有謂:「疏狂似我人誰顧,坎坷憐君志未移。」宋龐謙孺《古詩》中也言:「人生一世間,太半逢坎坷。」
喻道路之不平坦,坑坑窪窪。《漢書、揚雄傳上》有這說:「汨低回而不能去兮,行睨陔下與彭城。濊南巢之坎坷兮,易豳岐之夷平。乘翠龍而超河兮,陟西岳之嶢崝。」
「坎坷」這辭彙,日常使用,也頗普遍。唯時下坊間不論說也好,歌也好,甚至傳媒於廣告、讀白也好,甚至一些名嘴,每多是人云亦云地,將其唸作 堪呵!就有首粵語流行曲,當歌者唱到曲中此段「這世間情人多『坎坷』,再『坎坷』仍然狂戀過」,這兩處時,亦是把這個辭彙唱成 堪呵!這不知是作詞人之陋,還是歌者之訛。究其這個辭彙,兩字均非平聲,而是讀仄!其源,可於字書洞之。
坎,據《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感切,音砍。《粵音韻彙》音砍。陷也,凹下的地方。《漢書、蘇武傳》鑿地為坎,置熅火。覆蘇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重訂直音篇》苦感切,險陷也。《彙音寶鑑》甘上上聲,險也,又坎坷也。《正字通》《字彙》苦感切,堪上聲,小阱也。《釋名》坎,險也。又山險也。《類篇》《玉篇》苦感切,陷也。又苦紺切,險岸也。 《龍龕手鑑》苦感反,坑也,險也,陷也。《說文解字》陷也。可見眾所字書中,皆註之為上聲,屬仄。
曾鞏《禿禿記》「召役者鄧旺,穿寢後垣下為坎,深四尺,瘞其中,生五歲云。」又掘坑也《左傳、昭公六年》「柳聞之,乃坎,用牲,埋書。」《後漢書、張霸傳》「子死嬴、博,因坎路側,遂以葬焉。」 又易經卦名,坎,屬水也。又擊物聲《詩經、陳風、宛丘》「坎其擊鼓,坎其擊缶。」又恨也,憤恨也《楚辭、九嘆、離世》「哀僕夫之坎毒兮,屢離懮而逢患。」又小罍,謂之坎。又星名《星經》「九坎九星在牛星南主溝渠水泉。」
又《集韻》苦耕切,音勘,險岸也。險阻也《漢書、賈誼傳》「乘流而逝,得坎則止。」《李氏中文字典》音勘。地名。 究查過便知,算此字有平讀,亦非所取之義。
而 坷 ,據《廣韻》枯我切,《集韻、韻會、正韻》口我切,音可。《粵音韻彙》音可。坎坷(砍可)也,凡人行不利者曰坎坷(砍可)。
《說文解字》坎坷也。坷:謂不平也。又亭名,梁國寧陵有坷(可)亭。《龍龕手鑑》《玉篇》《類篇》《六書正譌》《字彙》《重訂直音篇》口我切,坎坷(砍可),不平貌。《正字通》苦果切,音可。《說文》坎坷(砍可)也。
時喻人潦倒不得志,不順利,會謂其坎坷(砍可)。《聊齋志異.卷十一.陳雲棲》「移坐就榻,告愬坎坷(砍可),詞指悲惻。」蘇軾《次韻子由病酒肺疾發》「神仙多歷試,中路或坎坷(砍可)。」韓愈《復志賦》「昔余之既有知兮,誠坎坷(砍可)而艱難。」杜甫《醉時歌》「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砍可),名垂千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
又據《廣韻、集韻》口箇切,亦音蚵,去聲。《揚雄·河東賦》濊南巢之坎坷兮。
尚懷疑字是否此讀,且看 韓愈《合江亭》詩便清楚:「長綆汲滄浪(郎),幽蹊(奚)下坎坷(砍蚵)。波濤夜俯聽(廳),雲樹朝(焦)對臥。初如遺宦情,終乃最郡課。人生誠無幾,事往悲豈奈。蕭條綿歲時,契(舌)闊繼庸懦。勝(星)事誰複論(輪),醜聲日已播。」韓愈於此所用之韻腳「坷(蚵)、臥、課、奈、懦、播」,協的便同屬箇韻,明顯「坎坷」此辭彙,是要讀仄聲。
又 坷於字書亦真有個平聲讀法,唯釋義就不一樣。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虎何切,又音呵。用於「坷垃」一辭,釋義:土塊也。亦作「半大」意思,即介乎細與大之間。
故指道路不平,事業不順利或不得志,乃為「坎坷」。粵音便應讀如砍可,絕不是時人慣習之堪呵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