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跳碰)生活成本 邱文
一個城市的生活成本,固然放在不同個人而言會有各種感受和落差,只是,設若以一些既定指標來衡量,未嘗不難看到「水平」在浮動中的「高低」寬度,正正展現當地是否宜居,以至形成「購買力」高低,足以展現城市的生機,提供人們更大的生活韌性。
當近年我們總是抱怨「消費流失」,感嘆本地消費水平、生活水平成本高的時候,是否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其實澳門具備一定的「宣洩口」來舒壓,以便降低生活成本?這,不妨以「走水」來看待基層不少居民是如何從「一關之隔」來調節生活所需,從早年「走水」將兩地物資差價用於在珠海買餸應付日常生活來「抗禦」物價,到今天接過關到內地消費吃喝玩樂,可見一斑。
當然,消費流失,本地消費外流到內地鄰近地區,致使本地營商者受到衝擊,是一種負面影響。只不過,現實就是如斯,才會出現消費流動的情況。為此,從「調節」生活成本而言,當澳門與內地融合、「同城」,便捷通關,會是「雙刃劍」,有消費流失,也有內地湧入的源源人流來澳消費,只看商戶具備多少能力維持經營。
與此同時,也展現本澳生活成本具備調節閥門,讓困乏群體有喘息空間。此外,澳門地方小,政府補貼公共交通,讓澳門居民每天出行可以降低交通開支,可以是另一種生活成本受控的指標。此外,居住、飲食,更具備多種「層級」的供應,令到不納入福利救濟的群體,都有選擇空間,不致貧無立錐,都可以維持生計。
因而,生活在澳門怎樣算得上是宜居,可以從多方面來檢視,而在一定程度上,除了物質的指標,更應以心態來作衡量,從衣食住行生活成本來檢視個人在這個城市的「生存空間」,以及能夠借助「同城化」來體現舒壓,一切,其實都在有選擇下,作出個人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