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傳真)歷史遺跡豈能亂賦意義 李倩恩
在橫琴紅旗村,具體是天河街三十二號,有一股發源於腦背山山頂的瀑布,叫相思瀑布。現在包括瀑布、水池、涼亭、花圃、花廊、石碑等景觀組成的區域,構成相思瀑布公園。瀑布由三級水流構成,夏季雨水充沛時,很是壯觀。
瀑布靠山腳的地方,有一塊葡萄牙文碑石,是鑲嵌在岩壁上的。碑面上有四行葡萄牙文,中間鐫刻着「1937」字樣。其中文意思,大概就是:澳門工務專理局於1937年6月。然後是「立碑人:馬里奧·博爾熱斯」。澳門工務專理局,也就是現今澳門土地工務局的前身。馬里奧·博爾熱斯,無疑是葡人,是當年該局的一名技術助理。
因為澳門的淡水比較匱乏,葡萄牙人就想把之作為澳門的一處淡水點,以補充澳門用水的不足。上世紀四十年代,橫琴還暴發葡萄牙人企圖搶奪該處水源而引發當地民眾反抗的歷史事件。那塊葡萄牙文碑石,也曾被認為是葡萄牙人想染指和侵佔橫琴的一處歷史見證。
當然,現在澳門回歸了,作為殖民統治者的葡萄牙人也早走了,並且橫琴作為粵澳之間的合作區域,琴澳間還大有一體化的趨勢。再說到該處葡文碑石時,似乎不宜再用「侵略」、「搶奪」、「佔據」之類的貶義詞了。有人就認為,當下要淡化矛盾,突出友誼。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豈能隨便拿捏?
可就在十月底,澳門的個別媒體,就把這處葡萄文碑石,說成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遺韻,還大言不慚的說甚麼「延續了海上絲路淡水補給的傳統功能,為往來澳門的船隻提供重要水源保障」;「它不僅見證了過去海上貿易的繁盛,更見證了橫琴與澳門之間源遠流長的地緣聯繫」。此種牽強附會的亂扯,真是貽笑大方。在某些人的眼裏,在他們的筆下,歷史遺跡,可以根據現實需要,賦上不同的意義。◇







